“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的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10月25日在京舉行的“紀念臺灣光復6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臺灣元培科技大學的女教授孫若怡用這樣一段歌聲作為演講開場。
歌名叫做《臺灣光復紀念歌》,孫若怡說,她這個年紀的朋友,人人都會唱。歌詞大意分3段:臺灣光復不能忘,8年血戰不能忘,民族精神不能忘。“但是,這首歌今天好像聽不到了,空谷足音,已成絕響。”
孫若怡的遺憾之情針對島內近況,“過去20年,臺灣不再紀念光復節”。這個曾經讓全臺沸騰,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放鞭炮慶祝重見天日的大日子,在今天的臺灣日漸冷清。背后隱藏的慘痛事實是,民眾的歷史觀遭到了人為扭曲。
“很多政治力量運用公家資源以政治操作,把歷史解構、重構,以皇民化史觀建構‘臺獨’史觀。”孫若怡說,“皇民化史觀讓很多臺灣人不了解歷史,不認識所處的國際環境。”“念茲在茲的事物漸漸淡化,傷痛輕輕放下,隔閡慢慢誤解”。
“歷史不可以遺忘,更不能被扭曲、篡改”,致辭發言時,與會學者和官員不約而同道出了同一層意思。
“那是一場絕望的戰爭”,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王曉波如此形容臺灣民眾武裝抗日史。臺灣義軍只有3.5萬人,日軍光陸軍就有7.5萬;義軍用的武器是土銃加大刀,竹竿綁菜刀,甚至連菜刀都沒有,只有前端削尖的竹竿,敵人用的卻是當時最好的武裝。不知道這段歷史,我們就無從了解臺灣人民“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慷慨悲歌,凜然氣節。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徐博東發言時說,自《馬關條約》割臺,臺灣人民即投入長達整整50年的抗日運動,犧牲了65萬人,坐牢者不計其數。中國抗日戰爭打響后,大批臺灣同胞西渡大陸,與大陸人民并肩戰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臺灣義勇隊、臺灣少年團、東區服務隊,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展示的是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偉大情懷。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文宣部長戚嘉林博士說,日本據臺時期,面對臺灣同胞“依然以舊有的民族觀念視支那為祖國”的堅貞民族氣節,最后于日據末期窮途末路之際,以極端暴力手段,在臺灣推動“皇民化運動”,不惜以廢漢字、禁戲劇、毀寺廟、建神社、講日語、改姓名等激烈手段,對臺灣人民進行一場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認同改造運動。而1945年日本戰敗,因為對祖國感情的依戀,光復后臺灣人民衷心熱烈歡迎臺灣回歸祖國懷抱。臺灣作家吳濁流形容當時的情境“50年間的皇民運動,只僅一天就被吹走了”。這段歷史告訴我們,臺灣人民對中國強烈的祖國認同,貫穿日本殖民臺灣50年。
“欲亡其國,先亡其史”,李登輝、陳水扁執政20年間,極力抹滅這段臺灣先賢的光輝抗日史實,欲圖在臺灣人心中播下錯誤的種子。但是歷史豈能被抹煞被篡改?在兩岸交流日益通暢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史實被發掘、還原、分享和共同紀念。
回歸歷史,我們看到臺灣屬于中國是鐵一般不容辯駁的事實,“臺灣當然是中國人的臺灣”。回顧歷史,我們也看到兩岸攜手共創民族復興的前路方向,“兩岸齊心,其利斷金”,孫若怡教授說,中華民族未來最大的挑戰,就是“攜手建設有民族深度、文化廣度、文明厚度的中華文明。”
這就是我們今天紀念臺灣光復的現實意義所在,還原歷史,牢記歷史,才能知道從何處來,往何處去。(記者 王平)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婷婷】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