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藍綠陣營就“五都”候選人電視辯論會議題互有攻防,要不要辦,以何種形式舉辦,各說各話。其實,近年來,每逢臺灣選舉,候選人都會通過電視辯論會的形式,“搶占”公眾視野,而這種伴隨選舉產生的模式,是否能真正發揮效應,讓選民能加深對候選人及其政見的了解?紛擾半邊天的 “五都”電視辯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針對相關問題,導報記者昨日電話采訪了臺灣有關專家學者進行解讀。
效應 不會影響選民選擇
在臺灣,選舉電視辯論會有官辦以及候選人自辦兩種模式。根據臺灣東森亞洲臺總編輯林天瓊的回憶,臺灣最早一次的電視辯論會,是時任臺灣“外交部長”的章孝嚴與當時的民進黨 “立委”謝長廷之間的辯論。此辯論會由臺視制作,于1991年9月30日播出。
據稱,這是臺灣電視史上第一次現場直播的政治辯論會。此后,臺灣每次選舉,都會舉辦各類電視辯論會。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名嘴”江岷欽告訴導報記者,辯論目的在于鞏固自己的支持者,爭取中間選民。但這一次 “五都”選舉,選情真的很冷,且彼此基本盤都很固定,真正選舉的“火花”并不多,就算舉辦電視辯論也不會有什么新意,更不要說,改變選情了。
林天瓊也直言,電視辯論并不會改變選民的選擇。“因為臺灣選民,早就有定見。”林天瓊舉例,在臺灣,基本不會發生類似肯尼迪和尼克松競選時因電視政見辯論而大規模改變選民選擇的情況。“在臺灣,看電視不是用來做判斷的”。
這一點,江岷欽也認同,他認為電視辯論會往往不在于影響選擇,而在于營造氣氛。“也許你會承認你的支持者表現不好,但不會改變對他的支持”。
實質 不過是各說各話
盡管兩位專家都認可辯論會不會影響選民選擇,但臺灣舉辦電視辯論是個潮流,“一定都要舉行”。而媒體的熱衷也對這一次“五都”選舉電視辯論會是否舉辦產生了壓力。
身為媒體主管,林天瓊認為,官辦的電視辯論會,只能叫做政見發表,是各抒己見。“沒有交鋒,根本不能達到辯論會本質上的共識。”而媒體希望的形式,就是要開放自由提問,甚至可讓媒體參與議程設置。
江岷欽也說,此次“五都”選舉,雖各地選情不一樣,但辯論會若排除媒體參與,還沒舉辦就基本有定見了,“那就都是各抒己見”。此外,江岷欽強調,若有政壇新鮮人出現,或許公開辯論有作用,可惜這一次的“五都”候選人都是老面孔,完全沒有新鮮感。“他們講不講,其實對選民決斷沒有影響”。
從媒體的角度來說,所謂電視辯論,應該是第三者提問或者相互交鋒,以便選民有所選擇。但從目前的資訊來看,并不是所有候選人都同意媒體介入電視辯論,即便是舉辦辯論,也不一定會有媒體現場提問與交鋒。
趨勢 “五都”辯論應分開辦
此前,臺灣各界對于“五都”辯論會如何舉辦,還沒有形成共識,候選人其實也不熱衷。而從媒體的立場來說,希望在“五都”報道上,做得更加出彩,所以要“炒熱”。
對電視辯論會的形式,林天瓊建議,應讓各市的候選人自行決定時間地點。“哪有說 ‘五都’藍綠一起‘上’,五對五?那楊秋興怎么辦 ?他算哪一方?”林天瓊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分析這一次“五都”電視辯論會的各種紛爭,林天瓊指出,高雄方面,楊秋興、黃昭順都想辯,但陳菊不想,因為陳菊認為穩操勝券,“何必上臺找罵?!”所以一直都沒有達成共識,也就一直拖延著。
江岷欽更加直接指出,這一次電視辯論會最有價值舉辦的地方是臺北市,因為選情最為膠著。很多人還是希望可以看到郝龍斌和蘇貞昌的面對面較量。但江岷欽也預測,即使辯論,蘇貞昌也會避重就輕,回避此前說不清的兩岸政見以及“反ECFA”等各類問題。
林天瓊強調,電視辯論會,是候選人從政、面對選民的誠意所在。“雖有‘真理越辯越明’的大帽子,但主要是一種提醒、教育功能而已。到最后投票時,選民還是會回到原始的思考模式”。(記者 張燕娟)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