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媒體報道,大陸游客愛買臺灣鳳梨酥,鳳梨酥產值已從20億元新臺幣一路狂升到250億元新臺幣。聽罷,心中五味雜陳。
不止一個人問過我:“臺灣鳳梨酥很好吃吧?”每次都不知如何準確作答,含糊說:“還行吧,反正就是糕糕餅餅之類,做得比較精細。”但當有人問我:“去臺灣要買點什么送同事朋友?”我又總是建議:“買點鳳梨酥吧。”就算是自己不認同,也要承認鳳梨酥的名氣。
鳳梨酥,菠蘿做餡的小餅而已。我問過制作者,為了口感,也要往餡里摻冬瓜,和中國的月餅、西方的水果派有點像。本來喜之厭之全憑個人,眾口難調不用較真。但小餅做成了250億元新臺幣的產業,這就值得琢磨了。
把小餅打造成名產,首推官員親自上陣吆喝。姚明到臺北,市長郝龍斌送的就是鳳梨酥。馬英九當臺北市長時,包括鳳梨酥在內的臺北小吃也經常掛在嘴上。而臺中市長胡志強首赴大陸時,帶的是臺中特產太陽餅,所到之處言必稱太陽餅。市長的推薦很有推廣效應,也算最務實的政務。有件小事我記憶猶新。馬英九在臺北市長任內主持一個集體婚禮,當時臺北市正全力推動“垃圾不落地”政策,馬英九在證婚時竟像變戲法一樣從西裝口袋里拿出一個垃圾袋,當場說明新的垃圾收費辦法。臺下先是大笑,然后細心聽講,倒也不覺突兀。問起同桌一位先生的感受,他答:“好的市長,用心在做事。”如果馬市長開會做一通政策說明報告,效果遠不如這番現場發揮;如果郝市長的禮物是進口的“名產”呢?價值雖高,但不如一盒鳳梨酥“勤政”。
為了鳳梨酥的脫穎而出,鳳梨酥制作比賽、鳳梨酥節、鳳梨酥展銷等各種推介活動也功不可沒。這樣的活動都經過精心設計、準確定位。大陸游客初抵臺灣時,有時在飛機上或者一下飛機就收到一小盒鳳梨酥,在感受情誼的同時,鳳梨酥的名號也形成了口碑。
最后,還是業者追求完美的精神成就了鳳梨酥。鳳梨酥由大餅變身“金磚塊”,由挑著擔子賣變成精致的專柜和店面,由隨手就賣到單個包裝、集成禮盒……每一點變化都是業者的心血凝聚而成。現在業者拿出來的不單是鳳梨酥,而是符合現代人口味、審美、消費習慣的禮品,8塊裝、20塊裝任你選擇,包裝上的古典美人、青綠山水把普通面點變身為身價不俗的工藝品。
大陸呢?有名的面點各地都有,北京的京八件,天津的大麻花,蘇州的云片糕……有一次想買一盒稻香村的京八件送給臺灣朋友,也有PK一下的意思,但是店家只裝2斤的盒,小盒沒有,朋友的行李已很重,就別添負擔了。如果用塑料袋裝幾塊,那這場比賽沒得比了。倒退30年,還有方方正正的紙包上蓋一個紅箋,現在不進反退了。大陸的糕餅本來也不差啊,但要做成大名氣大產業,還是要好好打量一下鳳梨酥。(陳曉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