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游人為選擇的控制下,下游的市場選擇還能體現多少市場的真實意愿呢?所以說,創業板指數雖然推出了,創業板指數雖然明顯強于大盤,但它的市場考驗,卻剛剛開始。
當6月1日創業板指數推出的時候,對這個嶄新市場懷有深深憂慮的人可以稍稍松口氣——因為這可以視作市場獲得階段性成果的標志。
最直接地去看,過去的8個交易日中,創業板指數走出連續上漲的態勢,上漲幅度超過11%,其表現遠好于上證綜指。
七個月時間,近九十家公司掛牌,這就是中國創業板的發展速度。也就是說,每兩個工作日就有一家創業板公司掛牌,速度和規模可謂“世界領先”。
在全球創業板市場成功率普遍很低、開局就遭到冷遇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成果的確是值得一書。
很多人著急給創業板市場打分,包括我本人,在被問到打分問題的時候,曾給出過70分的評價。雖然憑心而論,現在還遠未到給創業板打分的時候。
為什么這樣講?
從這個市場的設立初衷而言,它的確取得了起碼是超過及格線的成績:從形式上填補了一個重要的市場層面;為普通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投資領域;為股權基金提供了一條良好的退出通道;更為中小企業或創新高成長企業提供了融資平臺。
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的存在,讓許多地方積極行動,準備了源源不斷的上市企業資源,這些公司在已上市同行的財富效應激勵下,在改善中國中小企業群體的整體公司治理方面,作用重大。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仍然不能樂觀地對市場報以歡呼。
許多A股市場的積弊,并沒有在新的市場上得到改善。甚至,以更夸張的形式表現出來。
現在,全球資本市場的調整還在繼續,而A股市場在歷經暴跌后有了稍稍的喘息便迫不及待開始前行。
很多國家的擬上市公司都推遲了IPO計劃,而中國等待上創業板的公司還在排著大隊。
同樣的全球經濟環境,呈現出不同的市場狀態說明什么?說明監管層很著急,投資者也很著急,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去很好總結,在已有“成績”的鼓勵下,他們還想做得更快些,更多些。
我們談論過很多次創業板公司的“三高”現象。這三高背后的支撐則是另一“高”,那就是“高成長預期”。
目前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在80倍左右,而A股平均市盈率在16倍左右。
按理說,這巨大的差別背后,應該是巨大的業績差別。然而,從財報來看,創業板公司并沒有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相匹配的好消息。我們看到的很多公司的“高成長性”,都是投資機構基于以往業績的預估,而更為重要的持續盈利能力并沒有在這些公司近半年多的市場表現中反映出來。
更多的情形是,上市前財報光鮮亮麗,高歌猛進,上市后卻忽然“變臉”。
這樣的事例無數次上演,給人們一個頗深的印象就是A股市場以往的積弊,在創業板中依然存在并未稍作改變——無論是發行環節還是監管環節。
現在,創業板的退市制度即將推出,而前期由于“三高”所積累起的風險,則不可避免地要在股價中反映出來。可以設想,一旦出現首例退市,則必然帶動市場估值重心的整體下移,其風險不可小視。
我們看到,深交所明確表示創業板退市制度的三個要點是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和杜絕借殼炒作。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創業板的退市并沒有一味“引進”,它和納斯達克的“價格退市”有所不同。但是,我們必須考慮,中國資本市場傳統的“業績退市”,如何能夠更有效?
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早些時候表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達到了第一階段目標。所謂第一階段的目標有五個標準,一是新股定價的市場化程度提高;二是網上發行凍結資金量減少;三是股份配售向有意向的個人投資者傾斜;四是新股上市首日漲幅大幅下降,一二級市場價差明顯縮小;五是市場參與主體的履職盡責意識逐步提高,角色定位逐漸清晰。
按照不那么較勁的說法,這五個方面的描述基本屬實。但是,市場化的新股發行機制,其前提一定是覆蓋整個市場運作過程。單純控制供給或者需求層面都會留下巨大的漏洞。管理層固然不該去控制市場資金的流向,但一定要在詢價階段對那些蓄意高報價格的機構行為進行規范和懲戒。
雖然說,基金參與一級市場打新的規模和新股與次新股破發是市場的選擇,但是,發行節奏和發行規模卻是人為的選擇。在上游人為選擇的控制下,下游的市場選擇還能體現多少市場的真實意愿呢?所以說,創業板指數雖然推出了,創業板指數雖然明顯強于大盤,但它的市場考驗,卻剛剛開始。 (張立棟)
參與互動(0) | 【編輯: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