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解禁后帶來的豐厚回報令無緣參與其中的信托PE分外眼紅。由于限制,至今為止信托PE依舊無法伴隨公司IPO。
近期出現的合伙制信托可能會成為破冰此道的一大途徑,但由于目前政策不明確因素尚存,因此是否能夠真正繞開限制,還是未知數。
信托PE缺席創業板解禁盛宴
11月,創業板解禁成為了市場關注的一大焦點。高額的市值、套現的富豪、巨額的收益,每一點都足夠挑逗市場敏感的神經。
根據深交所大宗交易平臺的數據統計,11月的頭5個交易日中,首批解禁的27家上市公司有11家的股份出現在大宗交易平臺上,共完成交易3813萬股、涉及交易金額約為10億元左右。
同時,根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目前創業板首批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份額約12億股,市值近300億元,在最初的兩周內其股東套現約13億。數據同時顯示,12月將有139家公司的限售股迎來解禁,規模高達562億股,按照昨日收盤價計算,解禁市值將超過5800億元。這其中,在去年12月25日上市的幾家創業板公司也將同時迎來解禁洪峰。
創業板公司在解禁股的數量上無法和主板上的“大家伙們”抗衡,但由于其股東中潛伏有創投公司、券商直投等投資高手,因此備受關注。從目前可獲得數據來看,最初入股的創投公司、券商直投在創業板運行一年解禁后,拋售所獲利益一般都在5倍以上。這樣的高回報率,無疑讓所有機構投資者眼紅,其中信托公司尤甚。
2008年6月,銀監會出臺了《信托公司私人股權投資信托業務操作指引》,在當時這個規定引來了一輪信托PE的熱潮,各方均對此十分看好,認為其會成為今后信托公司一大利潤增長點。然而,最終由于信托業中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要為受益人的相關情況保密和《證券法》中規定信息披露原則存在沖突,同時也不滿足《公司法》關于股東數量的某些規定,信托PE無奈止步IPO。
根據當時監管層的要求,信托PE持股的企業在IPO之前,必須清理信托持有的這部分股權,否則無法上市。這使得信托PE失去了IPO的退出機制,這導致以“投入-持有-退出”為盈利模式的信托PE無法分享創業板的盛宴。
“雖然國際上PE退出的模式有很多種,但是從目前國內資本市場的現狀看,IPO上市后退出是最好的模式。”上海一位PE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他認為,這個途徑不通,信托PE目前發展的動力是不足的,因為退出變現是PE的最終目的。
新款信托PE劍指IPO
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后,近日信托PE又有再出江湖的趨勢。
日前,天津泰達開發區成立了四家全新模式的股權投資公司成立。據媒體報道,這四家企業中的其中三家是由中信信托和上海華岳投資有限公司合伙成立,另一家名為天津大石洞穩健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以下簡稱“大石洞穩健”),由西安國際信托和江西鄱陽湖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設立。
據了解,這四家公司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融合了信托制和有限合伙制兩種公司架構。具體操作中,由投資公司作為普通合伙人負責投資管理事物的執行,信托公司只負責募集客戶資金成立集合信托計劃,以此作為有限合伙人進入有限合伙企業。
由于最后負責私募股權投資的主體是有限合伙企業,具體操刀的是具備PE投資能力的投資機構,不存在信托性質,因此,是否能去掉信托PE這頂帽子,從而實現投資企業,最終實現IPO退出成為了業界一大關心的熱點。同時,從目前四家公司的經營范圍看,均為從事對未上市企業的投資,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投資以及相關咨詢服務。
“這個現在很難說,因為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公司通過這種途徑成功實現了IPO模式的退出。這關鍵在于監管層的態度,因為目前對此并沒有公開的文件,只是業內大家公認默許的一個規則,線究竟劃在哪并不清楚。”諾亞財富管理中心資深信托業研究員李要深對本報記者表示。
但是也有相關人士認為,這種方法可能是信托公司突破IPO限制的一個途徑、一種趨勢,其認為,作為機構投資者最終信托公司是要加入到這個行列中的。
數據顯示,目前,在天津濱海新區已經聚集了174家私募股權基金/基金管理企業,實現認繳出資額470億元人民幣,實到出資75億元人民幣,其中有五分之一的基金企業開始了項目投資。法律、政策執行環境、工商稅務登記、銀行等配套服務給予的創新和支持,很有可能使這里成為孕育我國PE的孵化營。破冰IPO限制的信托PE是否能由此誕生,還需拭目以待。 (記者 張藝良)
![]() |
【編輯:王安寧】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