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噸洋垃圾制造的一次性發泡餐具流入國內市場,而生產商竟然是上市公司占有7成股份的子公司。近日,央視經濟頻道《消費主張》的報道引起輿論嘩然,更引起網民對涉及的上市公司佛塑股份的“口誅筆伐”。14日,佛山塑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再次作出回應,稱一次性餐具產品已經納入關閉淘汰計劃當中,但因“關閉一次性餐具業務需與外方股東進行協商,因而影響了該業務的退出進度”。
事實上,為了減少白色垃圾,國家已經明令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但目前全國每年生產使用的塑料發泡餐盒仍有近70億只,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僅出事后的8月10—11日兩天,省質監局就在專項執法行動中查獲1000多萬個此類違規餐盒。有法律人士和業內專家呼吁,不能治標不治本,除了重罰,還應從源頭和進出口鏈條上加強追查、并采取多種執法手段相結合。
曝光企業“內外有別”惹怒消費者
8月10日晚,央視經濟頻道《消費主張》欄目以《垃圾如何變餐具》為題,報道了部分企業用從歐洲等地進口的廢舊塑料,加工成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并以每月數億個的數量流入市場。其中,涉及佛塑股份下屬鴻基分公司。
根據央視調查,佛塑股份用洋垃圾制作餐盒,每個月的產量高達1千噸,相當于每月生產約2億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更令人憤怒的是,公司還將內銷與出口嚴格進行區別對待,這些垃圾生產的餐具全部實行內銷。
央視報道稱,鴻基分公司采購進出口部的陳躍文承認,公司大部分用于內銷的發泡餐具,都是拿那些進口回來的垃圾做的。他甚至表示,一般出口餐具添加的廢料都不大,而內銷沒人管,好糊弄,賣得出去就行。
據專家介紹,這樣的一次性發泡餐盒,裝入滾燙的炒粉放置一晚后,會出現泡沫塑料絲,消費者無形中可能就吃進去了,而人體是不會分解這些東西的。中餐高溫,多油等特點加劇了有毒物質向身體滲透的力度。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主要原料是聚苯乙烯,在達到65攝氏度的時候,會有一些游離狀態的苯乙烯致癌物質釋放出來,對人體危害極大。
“內外有別”這一做法引起輿論嘩然,不少網友質疑:“難道國人就該用洋垃圾做的餐盒?是單一企業內外有別,還是監管本身就‘內外有別’?”
公告涉事廠家違規產品未贏利
本報記者從佛塑股份網站獲悉,該公司就上述報道涉及的有關事項進行了核實,并在8月13日發布了澄清公告。公告稱,佛山鴻華聚酯切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華聚酯”)的餐具車間存在涉嫌違規添加再生料生產部分中低檔一次性發泡餐具產品的情況。該車間相關設備和產品已于2010年8月10日被佛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查封。
公告中描述鴻華聚酯是佛塑股份公司持股70%、由鴻基分公司管理的中外合作企業。
鴻華聚酯的發泡制品(包括一次性餐具和包裝用片材)2010年1—6月總產量為2539噸,其中涉嫌違規產品1667噸;2010年1—6月營業收入共為3495萬元,其中涉嫌違規產品營業收入2101萬元,涉嫌違規產品營業收入占該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2%;2010年1—6月涉嫌違規產品營業利潤為-104萬元,2010年1—6月佛塑股份營業利潤為10482萬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