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由中國西部證券和美國紐約梅隆合資建立的紐銀基金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準。一時間,各家媒體紛紛報道,大呼其對證券市場的刺激作用。但筆者認為,紐銀基金獲準只不過是基金業一系列正面消息中的一條,盡管對市場正面意義很大,但不應夸大。
首先,紐銀基金獲得批準,在時間上看當算正常的審批。
據筆者觀察,證監會幾乎每年都會審批新基金公司,不過近幾年獲準基金公司家數有所減少。WIND資訊顯示,2004年有12家新基金公司批準設立,2005年則有8家,2006年有5家,2007年則只有浦銀安盛基金一家獲準(2007年8月設立),2008年盡管比2007年多了一家(農銀匯理基金、民生加銀基金分別于2008年3月、11月設立),但當年新設立的基金數只不過是2004年的零頭。隨著全球性經濟危機來襲,中國證監會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審核過程特別謹慎,2009年未批復新基金公司設立。其實,這種斷檔早在2000年也發生過,屬于監管層正常的調控結果。如此看來,紐銀基金在今年獲準除了的確能為市場提供“活水”外,并未有什么其他的特殊性。
其次,紐銀基金獲得批準,是眾多利好消息中的一方面。
我們可以看這樣一組數據:2008年117只基金設立,募集資金規模1225.78億元;2009年153只基金設立,募集資金規模2423.87億元;2010年至今有42只基金設立,募集資金規模1052.79億元。再從月度數據上看,今年6月18只新設立基金募集資金271.1億元,環比增長25.15%;4月、5月新設立基金募集資金也在200億元以上。另外,目前還有15只正在發行的基金,2只等待發行的基金。顯然,盡管新基金公司批準設立有所減少,但新基金產品的登場步伐卻日行急促,為市場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活水”。《證券日報》基金周刊7月12日刊發的《7月基金重倉股大進大出 大宗交易折價1成迎資金抄底》一文,從市場主力資金動向方面解讀了市場的另一種利好。
顯然,紐銀基金獲得批準,只是為市場多添了一瓢“活水”而已。
再次,弱市批準新基金公司設立,未必能為市場帶來多大起色。
比如2008年3月,大盤已經持續下跌5個月,農銀匯理基金批準設立后并未能止跌,此后大盤又經歷了長達7個月的下探行情。民生加銀基金的設立的確趕在了市場底部,但該基金公司第一只基金在2009年3月底才設立,顯然市場的啟動與此無關。另外,A股流通市值的快速膨脹,需要動用更大的資金量才能令股指上漲,單憑一家新設立的基金公司來撬動整個市場,其成功率幾乎是零。
接受《證券日報》采訪的幾位業內資深人士均表示,中國證監會選擇在農行申購之后審批新基金公司,其用意更像是利空出盡后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不過,紐銀基金從獲批到成功募集資金進入市場,還是有一大段時間,目前對市場的影響還只停留在預期上。 (趙學毅)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安寧】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