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不強、獨立性欠缺、缺少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等是主因
根據證監會創業板發審委審核結果統計,自去年9月17日開始創業板公司IPO發行審核以來,截至今年6月30日,證監會創業板發審委共對152家擬發行公司進行了審核。其中,31家公司的發行申請被否、121家公司通過審核,被否公司占全部上會公司的20.39%;另有3家公司被取消審核。
專家認為,發行申請被否決公司的主要問題,集中在盈利能力不強和規模不夠、上市主體的獨立性欠缺、股權結構瑕疵、缺少真正的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等幾個方面。另外,與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匹配程度也是一個考量的要素。
與主板市場相比,逾兩成的否決率相當高。專業人士認為,這顯示了監管部門嚴把創業板發行審核關,確保創業板質量的決心,是創業板推出后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京粵聚集較多創業明星企業
統計顯示,通過創業板發審委審核已上市或即將上市的公司在地域分布上相當集中,與創新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地域上的分布相吻合。在121家通過審核的公司中,北京23家,居于首位。其次是浙江,14家。廣東(不包括深圳、珠海兩個特區)11家,居第三位。深圳10家,居第四位。如果把深圳、珠海(共2家)包括在內,整個廣東地區達23家,與北京持平,并列第一位。
上述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北京、廣東、浙江三地在創新型產業方面領先于國內其他省份,特別是中關村科技園區對北京的創新型產業貢獻突出。上海在創新型產業方面的表現不突出,特別是中小型、民營型創新企業數量不多,可供上市的資源不足。專家指出,這一方面與上海的產業結構有關,上海傳統的大中型國有企業比重較大;另一方面也與上海市政府強勢主導經濟、在經濟轉型中較注重國企以及引導經濟向金融業等服務行業轉型,對民營中小企業和民間自發的創新力量支持力度有待加大有關。
此外,目前山西、黑龍江、廣西、貴州、云南、西藏、青海、寧夏等地還沒有實現創業板公司零的突破。
上海企業被否比例較高
統計顯示,上海已上會公司14家,有6家公司被否,被否率達43%。從被否公司的絕對數量看,緊隨上海之后的是北京和深圳,均為5家。北京已上會公司28家,被否率為18%。深圳已上會公司15家,被否率為33%。如果以廣東省(包含深圳)的行政區劃為單位來統計,則廣東全部上會公司30家,被否公司7家,被否率為23%。
被否公司較多的省份還有江蘇和安徽。江蘇上會公司8家,被否3家,被否率38%;安徽上會公司6家,被否2家,被否率33%。天津上會2家,被否1家。河南、福建、湖北、陜西,上會公司分別為5家、5家、4家、4家,全部通過。此外,北京、廣東、深圳各有1家公司被取消審核,能否重新上會還是未知數。
專業人士表示,創業板IPO申請被否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持續盈利能力和規模、稅收和財務、公司獨立性和股權結構、核心技術等幾個方面。比如,第一家被否決的南京某企業,主要原因是行業地位不突出,盈利能力不足,2008年凈利潤出現負增長。最新一家被否的湖南企業同樣盈利能力不足,近三年凈利潤均達不到2000萬元的標準線,其核心競爭業務“工業炸藥生產技術及裝備”近三年毛利率逐年下降。上海被否的6家公司中,至少有3家在稅收和財務方面存在瑕疵,有的更是被視為集持續盈利能力堪憂、財務條件不達標、股權結構有瑕疵、成長性不足等典型問題于一身。上海申請創業板IPO公司在產業上集中于信息技術和服務領域,而新興的、更受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新能源等領域的公司較少。
核心創新能力和專利技術是創業板發行審核的另一個焦點。例如,某公司因為在專利方面的虛假陳述而被勒令停止上市、向投資者返還募集資金。因主營業務涉嫌專利侵權訴訟而暫緩上市的新大新材則較為幸運,在與起訴方達成和解后登陸創業板。
專家認為,鑒于創業板公司創業型、高風險的特點,在嚴把發行審核關的同時,輔之以比主板更嚴格的直接退市制度,強化退市效率,將經營業績或誠信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公司迅速剔除出創業板,從而在進出兩道關口上保障創業板的整體質量,對于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確保創業板穩定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記者 周松林
參與互動(0) | 【編輯:賈亦夫】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