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山區的清晨,天剛擦黑,小學四年級的李軍昌打著手電,去河對面的學校上早自習。他的近視眼弟弟走得慢,走在后面,看到哥哥鉆過了橋頭的墻洞。然而,等他鉆過墻洞,發現只有他一個人站在大橋上。
橋上已沒有了哥哥的身影。他喊哥哥,無人應答,只有河水聲。
四周漆黑,這個驚慌的9歲孩子開始拿手電筒到處照,他無意往橋下一照,才模糊看到了哥哥李軍昌的衣服。
這一天是2003年10月16日。小名“鳳強仔”的孩子,那年春天剛滿10歲,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沙溪大橋上逝去的第一個生命。
“最牛爛尾橋”
“當時鳳強仔的弟弟馬上跑去喊大人,最先趕到的家長以為是自己家的孩子,扛起來就往醫院跑,到了才發現是鳳強仔。”李軍昌的家人說。
當時沙溪鎮有電話的人家非常少,孩子第二次去喊人,在家的父親李新柱和親戚才趕到醫院。當時,垂危的孩子睜眼看了親人三次。
“小孩就是額頭正中一塊青,頭上有血流下來,沒有大的出血外傷,只是內臟都傷了。十多分鐘后,醫生就說沒得救了!崩罴胰苏f。
父母將孩子的遺體放在鄉政府前“討說法”,政府最終給了2000元喪葬費。
除“鳳強仔”外,還有兩名成人從橋上摔下,其中一名叫李新安的死亡。
李新安是在2009年3月騎摩托車過橋的,跟在他后面的摩托車司機眼睜睜看著他剛騎上橋沿,就栽下去了。
“車上捆包的繩子散了,兩袋谷子還落在橋上,人栽到下面只剩一口氣了。當時我們拿一塊門板把他放上去,抬到衛生院后,就搶救不過來了。”目擊事故的當地居民李施龍(化名)說。
李新安家人也把遺體抬到鎮政府去。據當時在場的人回憶說:“當時姓潘的鎮長和姓劉的書記都到了,領導問他們啥子意思,他們就說:沒啥子意思,人是從危橋上摔下去的,看你們政府咋考慮?潘鎮長先說了聲對不起,然后‘反給了一巴掌’說:‘哪個叫你們走那個橋?’”
最后,政府給了李新安家屬5000元喪葬費。
“我反過來說,不是李新安一個人過那個橋,整個鎮的人都要過那座橋。你們當領導的,當初就應該把護欄建好,不然過人過車都不安全。沙溪人民全區集資修的橋,不能過人,這座橋修來做啥子?”李施龍說。
網上有人將沙溪大橋稱為“最牛爛尾橋”。
網民發帖說:“記得當時筆者在讀小學時,就在修建這座大橋,那時以這橋為榮,還特意去橋上留了一張影。它本來應該為沙溪人民的出行帶來莫大的便利;是三個鄉鎮居民通往外界的必經之路;它應該是為了沙溪河發大水時為人民的生命財產更安全而發揮作用。
“現在,危橋還在!施工隊早走了,當年主管施工招標的政府負責人也走了,可是那橋還在,人們對大橋竣工的期盼還在。橋,還是那座危橋!它還默默地跨越在沙溪河上。它正在默默地訴說著一個個飽含無奈和辛酸的故事!”
“現在橋對面的鄉村公路都修好了,唯獨一座‘丑陋’的橋橫在中間,開摩托的人為了節省時間,都是從這個危橋上通過。泣政府來管管!生命誠可貴,在危橋面前卻如此脆弱!本W帖最后說。
國家級貧困縣:老百姓集資“修得”爛尾橋
中國青年報記者到達沙溪河邊,看到這座只剩橋基的“交通要道”。將近200多米長的橋上,平坦的地方只有兩側20多厘米寬的石頭邊沿,沒有護欄,走在上面往旁邊一看,就是落差近30米的沙溪河水。
橋的一頭多年立有一塊石碑,另一頭有一堵墻。墻上有紅顏料涂刷的告示:“沙溪大橋,專家鑒定為‘危橋’,嚴禁人車通行。政府多次封堵都被人為破壞。再次警示,禁止人車通行。”告示落款為“通江縣沙溪鎮人民政府,2008年10月30日”。
但這堵墻上現在已經被打出了一個一人高的破洞。記者在橋邊期間,陸續有不少背著竹簍的老人、半大的孩子、騎摩托車的男人們,鉆過洞口,行走在橋沿上。沒有人看政府的告示。
“我就想問政府幾位領導,你們考慮沒考慮,沙溪鎮包括河對面還有兩個鄉,這些村上,老百姓不過這個橋咋辦?”李施龍說。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座橋已在鎮中心“危橋”了13年。
橋邊一位背竹簍的婦女說:“這橋剛修時,我孩子還在上幼兒班,后來他上學天天要過這個危橋,我不放心,都經常跟著。老百姓也商量要放個渡船拉過去,洪水多又不安全。現在我孩子都20歲了,這大橋還是這樣!”
現任沙溪鎮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副主席的杜福興向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沙溪大橋是約1992年開始修建,1995年通車,兩年后被鑒定為危橋。
據鎮上居民回憶,橋剛修好時“很長很平很干凈”,橋欄桿自不必說,每天晚上都亮路燈。
杜副主席介紹,1997年通江縣的另一座橋出現垮塌,于是政府就對全鎮近兩年內修建的橋梁進行大檢查!皩<襾砹艘徊,發現沙溪大橋一側的橋拱下陷了20多厘米,大車駛過的時候,整個橋都在振動,于是就拆除了欄桿和橋面!
李新安跌下橋后時,家屬在政府門前問:“你建橋給老百姓造福的,怎么搞成危橋了?誰的責任?”
對這個問題,杜副主席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他當時還未在任,實在不太清楚。據記者了解,當時沙溪區領導是區委書記何光睩、區長姜顯貴。
更“神奇”的是,修這座“危橋”花的是群眾集資的錢。
該橋由政府出資和6個鄉的群眾集資修建。六鄉分別是當時的沙溪鄉、文勝鄉、板凳鄉、鹽井鄉、梁鳳埡鄉、勝利鄉,共計4萬群眾。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人均50元、100元,甚至有捐200元、300元的。而農村戶口的,20元、30元、50元都有,有的白發老人出的是5元。
“人均估計20元,就是共80萬元!倍鸥敝飨f。
至今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下屬的沙溪鎮,目前人均年收入約1200元,農業收入只占四成。而回溯集資當時,老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 莊慶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