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3月7日電 題:透過婚姻看中國女性:“能過日子”到“自我價值體現”
中新社記者 朱世強
今年是“國際勞動婦女節”100周年,從100年前的那一天起,世界婦女就在為自己的權益和地位不懈努力,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以及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這期間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女性的婚姻觀也發生著快速而深刻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擇偶雖自由了,但大多數人的婚姻還是由父母包辦”,70歲的蘭州市民巴秀英說,那時女性根本沒有擇偶理想,對小伙子沒有要求,“能吃苦、能過日子就行!
巴秀英回憶說,當時自己沒工作,為減輕家庭負擔就結了婚。介紹人把男方領過來,雙方大人覺得合適,自己也就同意了這樁婚事。
1950年,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女性幾乎沒有擇偶自由、婚姻自由家長包辦的現象逐年減少。但“文革”開始后,聽從組織安排、先結婚后戀愛成為七十年代婚戀的普遍現象。
曾響應國家“上山下鄉”號召,留在內蒙古結婚生子的花甲女士王雪茹說,當時愛情是被批判的“小資產階級情調”,“上山下山”開始后女性在當時的條件下非常辛苦,為減輕壓力就會和當地的男青年結婚,根本沒有愛情之說。
“文革”結束后,婚姻恢復了本來面目,“談戀愛”成為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情。隨著電影《廬山戀》鏡頭里的“熱吻”,中國女性才真正進入擇偶自由的歷史階段。
“那個時候所有的女性都像《廬山戀》里的周筠一樣,美麗而純潔。女性開始大膽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愛情,‘純美’成為女性的愛情圣經!苯衲60歲的退休教師劉翠珍說。
劉翠珍說,當時的愛情是“羞澀”中的自由,有一種朦朧美,男女青年都以愛情為理想,爬山、看電影、讀詩歌、跳交誼舞是男女青年熱戀時的活動,“那個時候才感覺女性和男性的地位是平等的”。
這種“朦朧”美經過20世紀末至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女性意識的覺醒,人們情感訴求開始“膨脹”,婚外情、二奶、試婚、丁克、剩女等新生社會現象開始不斷觸及中國傳統道德底線。
西北民族大學青年教師陳麗華認為,這些現象正好反映出當代女性追求自我的觀念。她說,21世紀的女性對婚姻有了全新思考,更多強調自己的人格尊嚴、自由和獨立,對家庭觀念、擇偶標準、離婚再婚也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事業、收入、住房等成為女性擇偶的現實考慮。
陳麗華表示,如今女性經濟的獨立和社會的開放、寬容,讓中國女性在婚戀問題上有了更多元的選擇。從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現在的“剩女”,可以看出中國女性更加注重自由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