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幫助80后成長是理所當然的,但這種關心,重在為他們多辦實事,給他們創造更多發展的機會,而不要老拿他們當話題來說事。現在,街談巷議又開始逐漸轉向90后,情形與當初漫說80后的輕率褒貶相仿,這些貌似有理的議論,其實不可靠、不可信、不可當真,大可不必說,說了也完全于事無補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80后又一次成為議論紛紛的對象。
不過,這回與兩年前不太一樣。那時正逢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80后作為“改革開放的同齡人”被媒體一陣熱炒,他們身上的一些優點、長處受到一再謳歌,一些80后也自我感覺良好。轉眼間,80后開始陸續“奔三”,走向所謂的而立之年。此時,傳出了聲聲“三十難立”的嘆息,似乎我們的“時代驕子”被難住了。
所謂“三十難立”,基本是考量物質的結果
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帖子,是80后感嘆10年前后生活的很大反差。文字太長,難以照錄,其中兩句或許最能透露這代人此刻的心境:
“10年前我以為孩子是一個奇跡,10年后我知道母親才是一個奇跡;10年前我認為我需要很多人的愛,10年后我知道很多人需要我的愛。”
還有更難堪的自嘆:“80后的我們:20弱冠,30難立,40迷惑,50聽天由命。”
那么,究竟是什么難住了80后?最新的一項調查稱,近六成30歲的80后薪酬不高,生存狀態并不理想,對承擔社會和家庭責任心存恐懼;一半以上的80后自述工作力不從心;另有一半的80后無車無房,并處于未婚狀態。
另一項稍早的調查則聲稱,買不起房子、人際關系網難建立、經濟難以獨立、就業難,排在“三十難立”的前四位,而房價是80后“難立”的禍首。
綜觀以上,所謂“三十難立”的說法,基本是考量物質的結果,說的是一種受困于生活處境的無奈。
追本溯源,“立”當指精神的自立
既然事關一個流傳千年的人生命題,我們不妨追本溯源,看看孔老夫子當初是怎么說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顯然,孔子在這里所要表達的,是不同人生階段主觀世界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強調的是隨著年歲與閱歷增長,個人精神世界的嬗變,實際上提出了一個自覺把握生命歷程的形而上的命題。具體到“三十而立”,取歷代注家比較認同的釋義,說的是在學有所成的基礎上,人格心智的成熟。這里的“立”,是指精神的自立,即對社會現實、人生目標、處世行事等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非像現在有些人那樣,把“三十而立”與“有房有車、結婚生子”畫等號。照此形而下的物化標準,30歲的孔子當時還一無所有。
媚俗迎合,無助于80后積極面對人生難題
從對“三十而立”的誤讀,到“三十難立”的集體性焦慮,凸顯了轉型期難免出現的人生困惑。本來,隨著價值觀多元,又面對經濟社會的不確定性,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對純真理想的堅守時有彷徨,是可以理解的。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一些輿論甚至更加浮躁。兩年來對80后的評判,從“垮掉一代”到“改革新人”的起落不定,無疑使這個情感脆弱的群體愈加無所適從。如今,又有學者在媒體上公開對“三十而立”作實用主義的功利性解釋,全然不知這種媚俗迎合,非但無助于80后積極面對人生難題,反而強化了他們的消極心緒。
必須強調,我們既沒有任何理由輕慢80后,也完全不必給予他們特別的致敬。除了上天賜予的時代幸運以外,至少到目前為止,在80后身上并看不出多少超人的能耐。把他們說得一無是處不對,套用概念輕率推論卻并無實據的廉價贊頌對他們也不是好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一代人也難免自己的局限。80后在慶幸自己生長在改革開放時代的同時,必須承受社會急劇轉型帶來的風險和痛苦。“三十難立”,正是他們無可回避的“成長煩惱”。
要關心幫助80后的成長,但不必老拿他們說事
“解鈴還需系鈴人”。80后要從“三十難立”的心態中解脫出來,心理脫敏不可少。現實生活里遇到的一些困難,不會因絮絮叨叨的自怨自艾而消退,通過自我調整激勵,找回自尊自信,磨礪自強不息精神,才能緩解對于困難的心理應激強度,由過敏轉為正常,從而擺脫對未來的恐懼,勇敢地擔當起應盡的責任。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春天復蘇的腳步什么也阻擋不了。當下的日子雖過得有點緊,還不至于過不下去。工作固然難找,卻遠非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要求不太高的話,依然不乏體面就業的機會。房價確實高得離譜而成為大多數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可如果暫時不買房不當“房奴”呢?眼光放遠,腳下走穩,情況未必真像想象的那么糟。事實上,越來越多被稱為蝸居城市的“蟻族”們,正默默地用堅韌的奮斗創造著成功,實現著個人價值。這并非空洞的慰藉,而是尋求生存發展之道不能不學會的抉擇。
至于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關心幫助80后成長是理所當然的,但這種關心,重在為他們多辦實事,給他們創造更多發展的機會,而不要老拿他們當話題來說事。現在,街談巷議又開始逐漸轉向90后,情形與當初漫說80后的輕率褒貶相仿,這些貌似有理的議論,其實不可靠、不可信、不可當真,大可不必說,說了也完全于事無補。(潘益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