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分在外漂泊的年輕人,對回家過年有異常的心理糾葛,他們要么因為路途太長,害怕每次長時間的顛簸;要么在外生活數年,已不習慣老家的繁文縟節;要么大學剛畢業,收入不如在家務農的同齡人,而沒臉回家……他們被形象地稱為“恐歸族”。(2月2日《齊魯晚報》)
衣錦還鄉、榮歸故里,向來是中國游子們的共同夢想。可一旦實現不了自己設計的理想報負,總感覺不敢面對家人和鄉親們的期待,所以每到過年的時候,城市中就有相當一批人自感“大禍臨頭”,于是,“過年恐歸族”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可在筆者看來,“恐歸族”雖然有復雜的社會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一種庸人自擾———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必須要求孩子們衣錦還鄉,在家庭親情與事業成就之間,更多的父母會看重前者,回家團聚才永遠是最重要的。
“恐歸族”是個社會問題。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般擁有這么多流動務工人員和城市漂族。這其中,大學生就業問題、城市生活成本過高問題、買房難問題、春運一票難求問題,都擺在了“恐歸族”面前。面對如此之多的生活困難,許多人都無法完成自立,更多的是他們在城市中過著“蟻族”和“夾心層”一樣的生活,加之回家過年的成本愈來愈高,過個年什么都貴。回家過年,自然也無法告慰家中父母的期盼,更無法滿足自己“衣錦還鄉”的那些榮耀與虛榮。
可是,社會的歸社會,自己的歸自己。王寶強有一首歌叫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其主旨也是在告誡“恐歸族”們,回家過年,家里人看重的往往不是我們的那份收入和事業,而是一種倫理價值的體現。 □王傳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