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動機
每遇到重大交通事故或刑事案件,就有一些人自吹和“上面”很鐵,花錢就能“撈人”,這類人被稱為“訴訟掮客”。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化解矛盾總喜歡找熟人,托關系。這種心理為“訴訟掮客”的存在提供了市場。那么,“訴訟掮客”果真能夠“手眼通天”嗎?本報記者以河南省鄭州市近日審結的一起“訴訟掮客”詐騙案為突破口,遍訪公檢法司等部門及相關人員,試圖揭開“訴訟掮客”的“生存內幕”。
醫院門前有“醫托兒”,市場上有“買托兒”,如今,在法律服務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法律托兒”。
“法律托兒”又被稱為“訴訟掮客”,說白了就是拿錢替犯罪嫌疑人或打官司或跑關系,自稱與政法機關領導很“鐵”的人。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訴訟掮客”在不少地方存在,且有一定的市場,他們不僅嚴重損害了案件當事人及其親屬的權益,而且破壞了政法機關的公信力。近日,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就依法審結了一起“訴訟掮客”詐騙案件。
以“疏通費”為由詐騙錢財
33歲的鄭州人李鵬是這起詐騙案的“主角”。只有中專文化的他平時游手好閑,卻喜歡到處吹噓自己能耐大。
2008年11月25日,毛某(已判刑)因涉嫌搶劫被鄭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刑事拘留。李鵬得知此信息后,主動電話聯系上毛某的妻子楊某,吹噓說,“我和派出所民警某某關系非常‘鐵’,我能幫忙給毛某辦理取保候審”。
楊某隨即請李鵬幫忙疏通。李鵬裝模作樣地詢問了一下情況,就以辦理取保候審手續需要“向民警請客送禮”、“疏通關系”為借口向楊某索要錢財。楊某先后交給李鵬“疏通費”42500元及香煙若干。后毛某被判刑,楊某想找李鵬詢問有關情況,卻怎么也聯系不上李鵬。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后,楊某向公安機關報了案。2009年5月13日,李鵬被抓獲,但贓款贓物均未追回。
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人李鵬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應予懲處。據此,法院依法以詐騙罪判處李鵬有期徒刑3年零6個月,并處罰金20000元。
偽裝與政法機關人員關系密切
事實上,“訴訟掮客”的存在已有時日。據統計,從2007年至2009年9月,鄭州市檢察機關先后受理不法分子利用幫助當事人打官司、“撈人”為名詐騙他人財物的詐騙、招搖撞騙案件57件81人,詐騙總金額達1000余萬元。
鄭州市人民檢察院經調查發現,目前社會上存在形形色色的“訴訟掮客”。他們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有農村干部、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干部等等,范圍非常廣泛,但他們均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并且從表象上看與政法機關人員往來密切,使當事人有理由相信他們能為其實現訴訟利益。
中原區法院法官黃健主審了一起借貸案件,經多方協調最終結案。原告手捧獲得償付的欠款及利息,向法官表示感謝,猶豫再三后向法官詢問:“有沒有收到代理人‘打點好’的購物券?”黃健立即將此事上報院紀檢部門,后經調查查實,是代理人耍花招向當事人額外索要了錢物。
河南省鄭州市無業人員王某和陳某相互認識。當得知陳某的朋友呂某被刑事拘留后,王某拍著胸脯說自己能夠幫忙為呂某辦理取保候審。后王某以辦理取保候審需“請客送禮”、“疏通關系”為借口,在短短的一個月內詐騙陳某26萬元。雖然王某最終受到了懲罰,被法院以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并處罰金10000元,但陳某給王某的錢款卻打了水漂。
鄭州市人民檢察院在對數十起相關案件進行分析研究之后發現,被騙者均系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親屬。由于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了強制措施,其和親屬對此都感到非常恐慌,急于了解情況或減輕處罰,于是“病急亂投醫”,使得“訴訟掮客”有機可乘。
辦案檢察官告訴記者,“訴訟掮客”最慣用的伎倆,是向被害人虛構或吹噓自己在司法界“有關系”、有朋友,騙取在押人員家屬的信任。此外,“訴訟掮客”多借助公檢法或政府機關的周邊環境實施詐騙活動。在李鵬詐騙案中,李鵬就制造了和派出所的人熟悉的假象,以達到自己詐騙的目的。
在做足了事前的準備工作后,“訴訟掮客”均以需要好處費為名向受騙人索要大額錢款,并許諾可以幫助在押人員不被采取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不被提起公訴,法院審判時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判處緩刑,或是可以幫助辦理取保候審、減刑、保外就醫等等。
“訴訟掮客”隨意向受騙的當事人講解所謂的“法律”,毫無根據地推斷官司輸贏,并以所謂的“內幕”誤導當事人,騙取信任。當事人不懂法律和訴訟規則,急于找熟人、托關系,“訴訟掮客”正是利用了他們的這種心理,一次又一次地以各種名義從在押人員的親朋好友處索要財物。而在行騙以后,這些人將到手的錢財揮霍一空,退賠率極低,使得事主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權錢交易觀念提供生存土壤
“訴訟掮客”詐騙的手段并不高明,他們為何能夠屢屢得逞呢?鄭州市檢察院宣傳處處長王青分析說,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
一是一些人受“朝中有人好辦事”、“有錢能使鬼推磨”舊觀念的影響,盲目相信“訴訟掮客”的話,再加上為親人脫罪心切,難免“有病亂投醫”;
二是目前少數執法人員素質不高,在執法活動中存在執法不嚴、以罰代刑的現象。此外,調查還發現,在一些腐敗案件中的確存在“訴訟掮客”的身影。這些都對執法工作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導致一些在押人員親屬認為托熟人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從而給不法分子實施詐騙以可乘之機。
中原區法院法官馬偉利認為,代理案件制度不完善,也是“訴訟掮客”有機可乘的一個原因。馬偉利說,部分市民為了少花錢打官司,私下與社會閑散人員約定代理費用,以公民代理形式出現。由于我國的訴訟法律法規對委托代理人資格的審查、限制規定不夠嚴格,于是一些“鉆空子”的“訴訟掮客”冒充當事人的親屬、朋友參加訴訟活動,以打官司需要花費為由,大肆詐騙當事人的錢財。而法院和相關部門卻很難實施有效的制止和監督措施。
以公正執法否定陳腐觀念
“在掮客行為運作過程中,當事人最終利益指向能否實現,對當事人而言是不可知的,只能憑信任關系去猜測。”鄭州市上街區人民法院刑庭庭長朱藝枝對記者說,“訴訟掮客”在當事人訴訟利益實現后,往往將之歸功于其“活動”的成效,反之,則杜撰事實,歸咎于司法不公。掮客對司法評價的隨意性一方面容易引發當事人過激的自力救濟行為,另一方面對當事人形成極強的誘惑力,使社會公眾一有訴訟糾紛即尋求和依賴于“訴訟掮客”,如此循環往復,使社會整體產生對法治的質疑,形成法律信仰危機。
鄭州市人民檢察院反貪局案件管理處副處長張予洛向記者表示,“訴訟掮客”的危害大于一般詐騙犯罪,應依法從重處罰。對其中已行賄的部分查實后,構成犯罪的,還應追究“訴訟掮客”介紹賄賂罪,并同時追究被害人行賄罪。
但鄭州市司法局毋宗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對于法律服務工作者,司法行政主管部門可以通過行政處罰手段進行約束整治,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對上述人員以外的社會人員的這類行為,就很難加以約束。
對此,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張建成的建議是,構建起由公檢法司各部門和社會綜治機構共同參與的聯合調處體系,相關部門對各自管理和運行環節上發現的苗頭性現象要及時通報,對存在的掮客行為要“露頭就打”。同時,張建成還建議,修訂刑事法規或出臺司法解釋,增加打擊“訴訟掮客”活動的條款,確定適度的量刑幅度,從而為“訴訟掮客”設置一條“不敢為”的“高壓線”。
張予洛認為,要根除“訴訟掮客”現象,還要對那些徇私枉法者堅決查處,讓那些“訴訟掮客”失去招牌和靠山。“司法公正是取信于民的關鍵。”張予洛說,公正執法的實際行動,是對“朝中有人好辦事”、“有錢能使鬼推磨”等陳腐觀念最有力的否定。惟有如此,才能徹底鏟除“訴訟掮客”生存的土壤。本報通訊員 張勝利 郭倩 本報記者 鄧紅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