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本報與香港旅游發展局共同推出“60國慶看香港——尋找‘國慶’的故事”活動。活動將尋找60位名字叫“國慶”或者生于10月1日的讀者,并通過對他們既普通又特殊的人生故事的報道,讓廣大讀者感受到新中國成立60年來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在國慶60周年前夕,組織這些“國慶”親臨香港,見證“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繁榮與發展。
2009年7月21日,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教學樓內,郝國慶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腦查資料。眼前的郝國慶,精神頭兒十足,走路時腰桿筆挺,虎虎生風,在他身后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說話聲音更是亮堂得讓人懷疑他的年齡——他即將同我們的新中國一起迎來60歲生日。
“我是名副其實的真‘國慶’!”郝國慶說,他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中出生的,是新中國真正的同齡人,恰好家里的孩子都是“國”字輩兒,長輩們不假思索地就為他取了“國慶”的名字。
名字雖是應景起的,但父母還是希望這個新生兒能同新中國一起健康成長,有一個強健的體魄。
很少有人能猜出郝國慶的真實年齡,“肯定不到五十歲!”每當有人這樣說的時候,郝國慶就會低下頭,避開說話者的目光,有些得意又有些害羞地笑笑。郝國慶非常注意養生,幾乎不生病,更很少吃藥、打針,“身體倍兒棒,吃嘛兒嘛香”。
郝國慶清楚地記得,1956年,7歲的他在北京什剎海后面的鴉兒胡同小學上學,讀二年級的時候,社會上開始流傳時任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提出的“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身體強健開始為人們所重視。
“現在叫生活,以前那是生存。”郝國慶說,在當時的生活環境下,強身健體的觀念雖已深入人心,但根本沒有條件去講究養生,尤其在困難時期,能讓家里的孩子吃飽肚子是母親和奶奶每天費盡心思的一件事情。
對郝國慶來說,每逢國慶節生日那天,母親親手煮的那一碗香噴噴的雞蛋面,成為一種“奢侈享受”。
1978年改革開放,郝國慶已經從部隊復員回到北京,到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人事部門工作了3年。1975年郝國慶的工資是36元,到80年代漲到50多元,90年代則是幾百元。自己小時候吃飯目標是“吃飽”,等到自己有了女兒,追求的則是“科學營養”,在吃飯上已經“不差錢”。在郝國慶和新中國一起迎來40歲生日時,他第一次吃上了散發著濃濃奶油香味的生日蛋糕。
上世紀90年代,郝國慶發現,北京的一些高檔小區逐漸建起了體育中心,但那時候去鍛煉的人多是體育愛好者,再早一點的健身房,實行會員制度,入會費要8000多元,會員多是一些收入較高的白領或者演藝人員。
“短短的十年后,各個健身房、體育館都火啦!如今,辦一張會員卡只需幾百元,用流行的話講就是‘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郝國慶感慨地說。他經常勸朋友注意鍛煉身體,現在生活水平提高,營養不良的情況不多見了,要轉為警惕“職業病”和“富貴病”,盡量多走樓梯少坐電梯,回家后可以蹲著馬步看電視。
有統計顯示,1949年中國人均壽命只有35歲;到了1978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增長到68歲,30年間增長了30多歲,國民身體素質有了很大改善。又過了近30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里說,中國男女平均壽命分別為71歲和74歲。
現在,每天早上6時到8時是郝國慶雷打不動的體育鍛煉時間,每周一三五去游泳館游2000米,星期二四六則去跑步。此外,他還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專用健身房的兼職教練,指導大伙兒進行有氧訓練和肌肉負荷訓練等。
除了體育鍛煉,郝國慶每天的飲食也很“養生”:早上的食譜是一杯蜂蜜水、兩粒蜂膠、一個雞蛋、一個蘋果,中午除了正餐外還補充一些維生素片。
“都說‘60歲前不生病,80歲前不衰老,輕輕松松100歲’,我要爭取努力活到100歲,和我們的祖國一起慶祝百年生日!”郝國慶邊說邊留下一串爽朗的笑聲。 (文靜 張春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