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如何形成的?泥石流和降雨又是怎樣產生的?作為成都科技節的子項目之一,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一周,3000余名市民前往參觀,本報記者昨日隨參觀者一道前往實驗室,現場感受“地震”。
映秀大石“飛”了62米
現象:許多在震后去過映秀的人都知道,在進入映秀鎮的必經之路,矗立著一塊地震“飛來石”,上面鐫刻“5·12映秀”幾個大字。這塊石頭從哪兒來?“這塊石頭并不是滾下山的,而是‘飛’下山的。”實驗室副主任許強教授告訴記者,“飛來石”在地震的作用下被拋了62米遠,并穩穩插進土里。
原理:在實驗室,記者發現了專家組為研究“飛來石”現象而設計的震動模擬試驗裝置。1.5立方米大小的木箱內有座“山”,“山”的上層是石頭,下層是沙土,木箱下面安裝彈簧震動板。啟動電源,木箱立即震動起來,“山”上層的石頭紛紛“飛”了下來。
許強教授介紹,在重力作用下,一般情況下,巖石是從山頂滾落,但地震導致山體滑坡或崩塌,同時受水平方向力的影響,巖石會“飛”出來這叫做高程放大效應。“地震時,為什么高層樓上的人感覺強烈一些,也是這個道理。”
新北川為何不建在擂鼓鎮
原理:把地震模擬裝置中的“山”變為平地,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工作人員把地塊模型放入木箱內,啟動振動臺,調整振動強度。電腦里出現不同強度的波形,橫波、縱波產生的力不一樣,地塊斷裂情況就不同。“地震斷層分為上盤和下盤,一般上盤受影響較大。”記者發現,在模擬裝置中,斷層的上盤損壞和滑坡情況較嚴重,下盤則較少。兩個斷層相交的地方情況則更嚴重。
運用:“擂鼓鎮就在兩個斷層的交界處。”許教授告訴記者,龍門山地震帶上映秀、擂鼓鎮、青川等地滑坡嚴重,且正處在兩個斷層交界處。當初有人提出在擂鼓鎮重建新北川縣城,他第一個反對,“并不是被夷為平地的地方是重建的好地方,還要預測下次的災害。”所以,要在地震帶上建房屋,一定要把重要的建筑建在斷層的下盤。
水電站建哪里有科學依據
原理:實驗室里,在泥石流模擬裝置的“U”形水槽里鋪設泥沙等松散物質,“這個‘U’形槽就相當于野外的河流。”許教授稱。啟動變頻水泵后,來勢猛烈的水流源源不斷朝水槽襲來,水槽內的泥沙等松散物質很快被沖向下流,短短三四分鐘里,泥沙全部被沖到末端,堆積成一座小泥丘。
運用:許強教授介紹,西南地區是地質災害,特別是泥石流災害頻發地區,對泥石流形成、運動、堆積過程的研究十分重要,“在哪兒建水利水電站,怎么修公路鐵路比較好,如何進行礦山開采等,這些都要用到。”
特別提醒 體驗地震實驗室今日結束
據了解,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百余名專家深入映秀、青川等地實地調查汶川大地震現場,并經過一系列物理模擬和數字模擬對地震進行研究。實驗室集中體驗將于今天結束。不過,在非集中開放時間,單位或市民也可組團預約前往參觀、體驗。“來之前要打電話預約。”(黃海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