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也許并不在于協管員的一些違法執法慣例被取消,而在于這些違法執法行為因何就成了慣例?這些慣例又因何只有借助于行政體系內的通知或文件才能被取消?
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北京交管局已經正式下發通知,停止交通協管員粘貼《違法停車處理告知單》的工作。有媒體樂觀估計,今后,市民將不會再在街頭見到協管員對違法停放的車輛“貼條”、拍照的場面。(6月10日《北京晚報》)
其實,公安部5月上旬專門發出的《關于加強交通協管員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也只是一個部門“意見”,而不是我們所說的“法”。何況對于公權力而言,法無明文授權即不可為。沒有任何法律授權的交通協管員因此也不能享有任何執法權,更不用說為其下發罰款指標了。
但交通協管員長期以來卻是作為“編外交警”而存在的。依報道中的說法,2005年以前,北京的交通協管員除可以“貼條”之外,還可以用攝像機拍攝一些動態違法畫面,如機動車“軋實線”、走公交車道等。直到2005年下半年起,協管員的這種“代替交警執法”的職責才被交管局明令取消,僅保留對違法停放的車輛“貼條”的功能。以法治視角來觀察,問題也許并不在于協管員的一些違法執法慣例被取消,而在于這些執法行為因何就成了慣例?這些慣例又因何只有借助于行政體系內的通知或文件才能被取消?
再以更寬廣的視野來觀察行政執法,其實多個部門有類似“協管員”的存在,也有“協管員”違法執法的影子。比如與巡警和治安警察相對應的,就有支龐大的“治安員”隊伍長期存在。4年前,公安部曾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對聘用的治安員隊伍進行專項清理,3年內全部清退。如今大限已過,從公開的報道來看,一些城市都紛紛將治安員隊伍從公安內聘轉由縣、區政府直接招募,再交由當地公安機關統一管理和指揮,以化解公安部門的“專項清理”。在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虛與應對背后,暴露出法律的無奈與法治的不彰。
有一個描述“官僚病”的“帕金森定律”認為,一個不稱職的執法人員,可能有三條出路:一是申請退職,將位子讓給能干的人;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兩名水平低的助手。對于不稱職的官員來說,往往選擇第三條道路———有兩個平庸的助手來分擔他的工作,而自己又能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同時也沒有人成為自己晉級的障礙。某些行政機構之所以機構重疊,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拜此“官僚病”所賜。近年來的不少個案都證明,種種編外執法者還屢屢作為出事之后的“替罪羊”而被公之于世。
既然在法律上,“協管員”還依然“妾身未明”,那最好不要讓他們“進門”得好。免得到頭來,又是“取消”,又是“清理”的,何苦來哉!
□王剛橋(湖南 法律工作者)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