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五月二十三日電 題:讓希望之火在廢墟中重燃
中新社記者 傅煜
在四川理縣一處災民安置點臨時搭建的帳篷內,十三歲的小女孩青青正趴在簡陋的床榻上認真翻看著課本。雖然家沒了,學校也毀了,但這沒有擊碎她渴望讀書上大學的夢想!肮φn一刻也不能落下!”
遠在湖南常德的吳春霞一家被電視里這感人的一幕深深震撼了。也許是身為教師的職責使然,她和自己剛從師范學校畢業的女兒隨即作出一個重要決定:一同去四川災區支教。
面對這條不可預知的支教路,母女倆態度堅決,甚至已做好在災區安家的準備。“至少要在那里呆上五年,或者干脆不回湖南了。”
“不讓每一個災區學生因災失學,讓希望之火在廢墟中重新燃燒!”連日來,在吳春霞母女共同堅守的這一信念的激勵下,一股情意濃濃的抗震助學熱潮席卷三湘大地。
援建“千秋學!笔墙沾碎g眾多媒體大篇幅聚焦的熱點話題之一。地動山搖的瞬間,湖南籍教師譚千秋為保護四個學生英勇獻身。家鄉人在其英雄事跡的深深感召下,發出捐資重建譚千秋生前所在學校——四川德陽市東汽中學的倡議。家鄉人希望,這個以譚老師名字命名重建的學校,能讓那里的學生早日重返課堂。
“給汶川建座最安全的小學”,這成為地震后各種愛心團體最強烈的呼聲,最為揪心的關切。五萬、十萬、一百萬……凝聚著社會各界人士愛心和力量的善款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而來。相信不用多久,昔日的朗朗讀書聲將在“千秋學!、“汶川愛心小學”重新響起。
“我們可以為那里的學生們做些什么?”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李暉說,生死關頭,譚老師維護的是四個學生的生命,但關懷的卻是所有學生和孩子,“我們有責任讓災區的學生們重返校園!”
帶著這種強烈的責任感,社會各界義不容辭地加入到這場助學行動中來。長沙市政府承諾,對長沙籍在災區就讀、且因災遇難或重傷的學生,提供五千元人民幣以上的資金救助;對在長沙各類學校就讀、受災嚴重的災區家庭學生,提供最高達兩萬元的救助款。
地震發生后,如何幫助幸存學子擺脫心理陰影等問題同樣迫在眉睫。一個名為“手拉手,朝前走”的大型抗震助學活動正在長沙熱絡展開,倡議人人都用實際行動幫助災區學生共渡難關,那怕是為他們寫一封信、捎一句話、做一件事,讓災區學生早日走出陰影,重樹學習和生活的信心。
青青在面對災難時的堅強令人感動,因為許多人在她身上看到了一個民族歷經磨難之后走向崛起的希望。為了這希望之火在廢墟中重新熊熊燃燒,愛心在三湘大地蔓延。(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