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4日,正值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2008年的清明節,是中國假日調整后迎來的第一個“小長假”。 中新社發 富田 攝
|
中新社南昌四月四日電 題:江西人清明節撒播“綠色思念”
作者 吳慶才 石陽
又逢清明時節,江西南昌的天空飄起了紛紛細雨,仿佛為了營造古詩中的意境。與過去不同的是,今年,越來越多的江西人用一束束鮮花取代了一疊疊紙錢,用一行行思念的話語取代了一陣陣喧囂的鞭炮,江邊撒花、網上祭奠等“綠色祭祀”方式正在成為人們撒播“綠色思念”的新潮流。
這兩天,許多江西人紛紛用撒花的方式寄托對故人的思念。在贛水之濱,五十余位市民乘游輪到贛江江中心,把鮮花一瓣一瓣地灑入碧透的贛水中,微風卷起灑落的鮮花,緩緩地將鮮花帶入游輪蕩開的水波中,江面上漂浮著黃的、白的、紅的鮮花,載著親人的滿腔思念,順著江水緩緩流去。
住在贛江邊的韓婆婆對贛江撒花的時尚祭祀方式十分感興趣,以往她每年都要按照習俗,給祖先和親人燒紙錢、放鞭炮,每年煙霧繚繞的清明祭祀讓氣管不好的韓婆婆很頭疼。六十多歲的韓婆婆表示,以后要堅持這種綠色環保的祭祀方式,相信先人們也會喜歡。
記者前往許多公墓采訪時發現,這里少了鞭炮的喧囂,少了紙錢的灰屑,多了一束束鮮花的清香,一支支紅燭的閃動,一曲曲哀樂的回蕩。“文明祭祀,平安清明”正在逐漸由官方宣傳口號變為民眾自覺選擇。
在江西南昌青山墓園的馬路兩旁,擺滿了賣祭品的小攤位,小販們不約而同地將各式鮮花都擺在攤位的最前面,前來買花的人群猶如潮涌,從馬路一端望去讓人誤以為到了花草市場。
陳女士買了一大束白菊花前去祭奠亡父。她說:“這樣很好,鞭炮太過熱鬧還容易引發火災。買幾束花或植棵樹來祭祀不僅能表達兒女的心意還很環保,這是對父親最好的懷念。”
不占一寸土地,跨越時空限制,在虛擬的世界里,一種更為環保的“網上祭奠”也正在逐漸受到人們的歡迎。記者發現,這幾天各大祭祀網站點擊率成倍遞增,十分火爆。許多人不再扶老攜幼、熙熙攘攘地去墓地憑吊,而是通過互聯網,獻一束鮮花,送一段旋律,點一支跳動的蠟燭,記下自己的追思和感懷。有網友認為,網絡祭祀不僅可免去舟車勞頓之苦,避免引發火災,還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記錄逝者的影、音、文字,甚至可以建立墓地、紀念堂、祠堂,未來可能成為國人祭祀的新潮流。
另一位網友說,無論是江邊撒花、網絡祭奠,還是去公墓掃墓,都是一種懷念,一份哀思,一份追憶,都是對傳統的敬意,只要是環保的都應該得到大力提倡。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