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薪750元/月,加班費平均6.47元/小時,周六、周日加班為8.62元/小時,假日加班為12.93元/小時。早餐為饅頭、油條、稀飯;中晚餐以米飯為主,兩葷兩素一湯,每月加餐3次,每星期二和星期五發放水果……”——工資精確到0.02元,住宿條件精確到房間是否有柜子,伙食精確到何時發水果,招聘廣告上都一一說明——來自3月31日《南方都市報》的報道說,在3月29日深圳的一場招聘會上,一則號稱“史上最牛招聘廣告”吸引了不少應聘者。
招聘廣告中常見的是動輒列出若干條應聘者“要怎樣”、“一定怎樣”、“必須怎樣”,什么戶口學歷經驗、個頭身材臉蛋,甚至還要求能不能喝一斤酒、會不會跳舞……反正應聘者一條一條對下來,不說滿頭大汗,起碼也是渾身發抖。但輪到招聘單位說自己的時候,常常就兩個字:面議。面議怎么議?里面就大有文章了。
盡管應聘者有《勞動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保障,但由于供求關系的不平衡,應聘者總體是處于下風的:只要有招聘,唯恐人家不錄取,工資不敢問,吃住不敢問,福利待遇更不敢問,試用期之后怎么算合格、怎么算不合格,也不敢討論。結果是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信息,甚至七大姑八大姨是干什么的,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反過來,應聘者對用人單位的相關信息,所知甚少。
很多用人單位也樂于享受這種“不對稱”。一入“廠”門深四海,是是非非盡安排。待遇福利大幅縮水,隨時解除職務也成了“緊箍”,更不要說有的儼然成了“血汗工廠”……
應該承認,企業的招聘廣告原本不需要搞得這么詳盡具體。招聘廣告嚴格上講只算是“要約邀請”,而不是“要約”。也就是說,只需大致對崗位要求給出描述,對應聘者給出條件限制,然后“邀請”應聘者來面談、協商。用人單位對招聘廣告有一定的解釋空間。在有了基本意向之后,應聘者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時,寫入合同條款的內容才具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力。但在勞動者處于相對弱勢,且法律知識有限的情況下,面對很多企業“說一套做一套”的耍花槍行為,不少勞動者往往是毫無辦法。
我以為,深圳之所以出現這一“最牛招聘廣告”,把企業所能提供的待遇都清清楚楚寫下來,讓應聘者明明白白,與近來珠三角等地頻頻出現用工荒的背景有關。當企業招人困難的時候,勞資雙方博弈的天平自然有所擺動——其中用更明晰的待遇去招聘,倒也不失是對目前招聘市場失衡的一種自我救贖吧。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希望這樣的暖人心的“最牛招聘廣告”更多一些,讓處于弱勢的應聘者能多幾分放心,起碼有個參照,不至于落入某些招聘陷阱。
當然,更重要的,還需要勞動部門等切實發揮自身作用,在依法簽訂勞動合同的問題上,表現出更多的積極作為。否則,缺乏了法律的規范,光憑那個詳盡的招聘廣告,未必能百分之百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普沙嶺)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