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流傳過一個笑話:什么是最幸福的事情?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半夜有人敲門,開門后:“我們是克格勃,康斯坦丁,你被逮捕了!”“你們弄錯了,康斯坦丁住在隔壁。”
對24歲的許霆來說,最幸福的事情也許就是上周接到的廣東省高院裁定書,將ATM機案以“證據不足,事實不清”為由發回廣州中院重審。
不管重審的最終結果如何,我相信,銀行的ATM機給許霆帶來的恐懼感是巨大的。即使他被宣布“無罪釋放”,他為躲避抓捕以及在獄中關押,特別是一審判處無期徒刑,也足以讓他在今后的生活中,見到ATM機猶如見到吃人的老虎機。
本報上周的《法治》周刊以整版的篇幅對許霆案做了全面解讀。其中引述一位網友的話:“如果你去取錢時,恰好銀行柜員機出現了這樣錯誤,那你多取了錢豈不是要被追究刑事責任?這樣就人人自危了!”
是的,這種恐懼是真實存在的。因為你面對的是一臺不負任何責任的機器,一臺隨時可以出現故障的機器,同時又是一臺隨時可能讓你獲得無期徒刑的機器。魯迅不過是從中國的歷史中讀出了“吃人”二字,而每一個取款人卻要從ATM機中看到“吃人”的圖像,一個24歲的鮮活的年輕生命被“吞噬”了,你難道不恐懼嗎?
無情的ATM機出現100次、1000次錯誤都是有理的,正如某位金融專家所說:“打個比方,我家沒鎖門,你就到我家拿錢,那你肯定不對。如果是ATM機出錯,就像鎖出了問題。可你還是不能上我家拿錢。”上你家拿你的錢肯定是不對的,問題是銀行客戶上你家去是拿自己的錢,只不過你不提供柜員服務,卻交給機器服務。機器出了故障,多給了錢,少收了錢,給1000元,收1元錢,你應當撤掉不稱職的機器,或修理機器,而不是把客戶抓起來“修理”。照銀行的辦法,中國不知道要有多少人為機器故障去進深牢大獄。銀行的科技進步帶給公民的是一種莫大的恐懼。
許霆取錢的銀行不是商業銀行嗎?我理解“商業銀行”與“金融機構”是有區別的。商業銀行與客戶的關系,與其他買賣型的商業機構是一樣的,客戶少存多取了,就如同飯館算錯賬少收了錢,客人占了便宜,也可以說是“不當得利”,飯館頂多找客人說明情況,補足差額,怎么也不能把客人判個無期徒刑吧。因此,廣東高院以“證據不足,事實不清”發回重審,許霆的辯護律師放棄一審以“侵占罪”作輕罪辯護而在二審作無罪辯護,這是有道理的。
本案的焦點不是ATM機到底屬不屬于金融機構。ATM機是商業銀行業務的一個延伸。關鍵是商業銀行屬不屬于金融機構。據我所知,商業銀行是可以破產的,是一個企業。金融機構是否能夠破產,算不算企業,我就不清楚了。不管怎么說,一個從事金融服務的企業,一個機器經常出各種故障的企業,把儲戶當作潛在的罪犯,不僅有違社會的公平正義,還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消除公眾對ATM機的恐懼,還公民許霆一個自由之身,讓市場經濟成為善法的市場經濟,且待重審。(蘇文洋)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