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11月3日,重慶農民工風采攝影(大賽)展在市人民廣場開展。展出的100多幅作品是從全市攝影家、攝影記者、攝影愛好者的近千幅送展作品中精選出來的,作者用不同的視角反映了當代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在城市建設發展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展示了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和他們工作、學習的風采。 中新社發 鐘桂林 攝
|
最近,新農門網與復旦大學、浙江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07中國農民工(藍領)報告》,報告對全國40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的1萬多家企業和兩萬多名藍領工人,以及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00多家職業培訓機構,從企業用工情況、藍領工人狀況、職業培訓學校等3個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目前,傳統的“親友和老鄉介紹”仍然在農民工的就業方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41.9%和32%)。而采用網絡形式“上網找工作”的人由2006年的7.9%增加到2007年的9.9%。
農民工月工資在800至1200元之間
新農門網對1萬多名農民工的調查顯示,有37%的農民工工資在800至1200元之間,有27%的農民工工資在1200至1500元之間。而根據新農門網對8000多家的企業調查結果顯示,有39%的企業表示一線員工工資在1200至1600元之間,有26%的企業一線員工工資在800至1200元之間。這說明當前大部分的農民工實際工資在1200元左右。
從不同區域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海峽西岸幾個沿海經濟區域的工資相對較高,均有五成左右的人月工資在1200元以上,而高工資比例最多的則是長三角,月工資超過2000元的占到近一成,中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較差,生活水平較低,務工人員的工資也相對較低,打工者的工資集中在500至800元/月,比例占到39.5%。
企業提供的主要福利是住宿和三餐
除了工資以外,是否包吃包住、是否有節假日禮金、是否有帶薪年假等其他的福利也直接關系到務工人員是否能在企業安心的工作生活,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改善福利待遇來穩定員工的流動。
有41.8%務工人員由企業提供住宿,26.5%的由企業解決了三餐問題,能獲得節假日禮金的勞動者占20%。對不同區域的福利待遇進行比較,珠三角地區在吃、住兩方面比較注重,由企業提供包吃和包住的比例達到48.5%和 58.7%;而長三角的比例分別為20.3%和36.2%,和中西部地區在這兩個方面的比例比較接近,均比珠三角少了二十幾個百分點;環渤海包三餐的僅為17.2%,包住宿的達到43.4%。
一半多的農民工沒有把多余的錢存銀行
調查發現,托管給銀行的方式為大多數務工人員所熟悉,還有部分人仍然使用現金保存的方式。五成的務工人員能夠較高得運用銀行這個安全度極高的渠道來保存和轉移手頭的資金,有18.1%會將結余的資金直接郵寄回家,但有1/3的人還會以現金的形式儲存結余資金。沿海較發達城市的務工人員在資金存儲的方式選擇上比較科學,而在中西部地區,現金安全方面的知識普及明顯不夠,仍然有41.1%的人有保存現金的習慣,尤其是重慶調查的數據令人擔憂,僅有28.8%的人選擇銀行存款,另外48.6%的人手持現金。
銀行卡對農民工攢錢作用突出
目前,國內農民工已經超過1億人,農民工向家鄉的年匯款額達數千億元,并以每年數百億元的速度快速增長。但農村匯款體系不健全,匯款方式單一、周期長,難以滿足農民工對方便、安全、快捷的資金轉移服務的需求,使許多農民工不得不攜帶大量現金回家。2006年,人民銀行決定組織實施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為進城的務工人員提供一條直接延伸到家門口的方便、快捷的取款通道。
近七成農民工每月手機費在20至100元之間
近七成的務工人員,每月的平均花費在20至100元之間,其中50至100元是大多數人的資費標準,比例占到總樣本的41.9%,在20至50元的為26.2%,另外10至150元的比例有17.8%,資費在150元以上和20元以下的都是少數,比例分別為5.5%和4.5%。但總體而言,農民工的手機費,與自身的收入水平以及溝通需求密切相關。
“工作環境”的滿意度最高
調查顯示,有10%和24.5%的務工人員分別給“工作環境”投了“滿意”和“比較滿意”的評價, 同時認為“不滿意”的比例也是最少的,為3.7%。但從工作環境的調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在整體工作環境有所改善的同時,還有較多的企業沒有將安全防護措施看成是良好工作環境的一部分,而務工人員在對工作環境的選擇上也常常忽視了安全因素。安全問題將會被越來越多的整合到工作環境問題中去。“生活環境”的滿意度指數緊隨其后,分別有10.1%和21%的務工人員投出了“滿意”和“比較滿意”的評價,“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人也有19%;“文化生活”的評價也不低,滿意的人數占到近三成。
手頭無結余農民工感覺更適應城市
新農門網的調查顯示,手頭無結余的群體對城市生活的適應度明顯高于手頭有結余的群體。手頭有結余的群體感覺適應城市和比較適應城市的比重都明顯低于手頭無結余的群體,這主要跟他們對城市充滿著一定期待、但現實仍與理想存在較大差異有一定關系。而手頭無結余的群體,他們已經適應了城市的消費狀態和生活節奏,所以即使他們將賺的錢全部花在城市里,仍感覺對城市的生活模式很適應。
“漂流”成為多數農民工生存狀態
有些人用“輾轉人生”、“打游擊般的生活”、“候鳥”來形容進城務工人員的生存狀態,漂泊從他們背上行囊離開家鄉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對他們來說,將根從黃土地上拔出來,為了尋找更能生存下來的地方,但是到處鋼筋水泥城市又何嘗能夠輕易就扎下根呢?于是,春來冬往的“候鳥”形象,以及以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再到第三個城市……的“漂流”成了他們特殊的生存狀態。
45歲以上最盼“落葉歸根”
45歲以上接受調查的人中有29.7%的人是打算留在城市,43.3%的人是最終還是想“落葉歸根”,這一輩人出來打工往往帶著離土不離鄉的思想,他們對城市的適應度是最低的,對故鄉的眷念也是最深的,他們的戶籍、他們的人際關系也在老家,所以回家養老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朱悅華)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