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月12日,由蘭州大學“甘肅農村留守兒童調查研究”小組經過1年的調查研究,首次公布了我省留守兒童的調研結果。該調研系統地分析了甘肅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和心理問題,發現很多“留守兒童”已轉化為“問題兒童”。由此,研究人員根據調查結果,提出了一些“挽救”留守兒童的對策,希望社會能正確認識、關注留守兒童和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困擾。
現狀 我省留守兒童有60萬
由于歷史條件、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我省很多農民“背井離鄉”到城里打工,而留在家里的兒童被稱為“留守兒童”或“留守孤兒”。據調查數據顯示,我省目前的留守兒童有60萬,并呈逐年遞增趨勢。半數以上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超過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近幾年,年輕男女紛紛外出,農村留下的大多是兩種人,即老人和小孩,留守兒童一般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還有的則托給鄰居,甚至有的干脆“放羊”。他們的生活質量肯定不如在父母身邊的孩子。
另外,對于大多數的農村家庭來說,兒童也是家里的補充勞動力。調查人員在實地走訪中發現,留守兒童的勞動負擔比起非留守兒童來說更多、更重。尤其對于女孩子來說,在父母外出務工前后,她們的勞動負擔變化更為明顯。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會從事像拔麥子、施肥、挑水、做飯、喂牲口、洗衣服等必要的家務勞動,年齡大的留守兒童還要擔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同時,當留守在家的父母一方有病或爺爺、奶奶年齡較大,留守兒童還需要照顧有病的父母或年邁的爺爺、奶奶,進而形成了逆向監護的現象。
后果 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
據調查研究人員介紹,近年來,有關留守兒童搞家務或從事別的勞動而被燒傷或致殘的情況不斷見諸報端。更重要的是,長期生活在孤獨環境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據調查,許多這樣的孩子變得封閉,有的甚至產生反社會情緒,遇到沖突時容易產生極端行為。最后,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監督,留守兒童還容易走上迷途。小孩的自我控制力本來就比成年人弱,在此情形下,他們容易在網吧等場所迷失自我。而且,也更容易三五成群、放學后不及時回家,甚至被社會上的一些人利用。
另據調查分析,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他們對父母的關愛缺乏感受,他們內心孤獨而寂寞,表現出孤僻內向、情感壓抑、膽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敵意等性格特點;另一方面,由于自幼缺少來自父母的人生榜樣和價值引導,他們容易形成任性、偏執、冷漠、缺乏自制、具有攻擊性等不良性格和行為傾向。在這次對甘肅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中,有一項針對留守中學生的抽樣顯示,有57.1%的留守學生存在心理和行為問題,社交能力差者占34.5%,很少參加集體活動者占28.9%,有抽煙等不良行為者占27.7%,經常有課堂違紀行為者占13.7%,這些問題的發生率遠高于非留守學生。
對策 著力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困擾
研究人員提出,要想改變留守兒童的心理困擾,首先務工父母應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形成正確合理的教養方式。務工父母應改變讀書無用論的錯誤思想,不能片面地認為外出務工既能省學費又能掙錢,而應該明白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過上學豐富自己的知識,成年后將很難適應社會的要求。同時,他們還必須正確認識到孩子讀書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家長的事。家長不僅要提供物質上的支持,而且應該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應該鼓勵子女多與親人、同學、老師交流;應該對子女保持合理的期望值。
其次建議學校建立“留守學生”檔案。記錄學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聯系電話、家庭成員情況和學生臨時監護人姓名及聯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動電話聯系留守學生父母,讓家長盡量做到定時與子女通電話溝通感情、與班主任聯系了解學生在校情況。同時,農村學校要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且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也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感染。如針對中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可利用出板報、辦?、開展知識競賽、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各種表演等活動,使學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下提高素養,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健康心態。
總之,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為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有助于孩子的成長,因此留守兒童的父母要注意傾聽孩子的心里話,并做到;丶铱纯础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