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主編的首部社會科學藍皮書《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前沿(2006~2007)》近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藍皮書指出,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的思想格局處于碰撞與交鋒之中,在這其中涌現出來的幾種學術思潮值得關注。
1新自由主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新自由主義逐漸被我國學術界所關注,并通過大量的文獻出版物、大學里的各種講壇、研究機構主辦的各種學術研討會等渠道和方式傳播,其觀點、方法和政策主張,引起了學者的激烈討論。這種理論繼承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的自由經營、自由貿易等思想,反對和抵制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是一種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轉變要求的思潮。
然而,新自由主義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制度因素和意識形態背景,它不是適用一切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萬靈藥方。目前,學術界對新自由主義的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既不系統,也不深入,尚需正確引導、積極推進。
2民主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是這兩年又時髦起來的一股思潮,以激烈批判“斯大林模式”的心態,不滿于中國模式改革開放的力度,指責“共產主義終極目標是基督教天國理念的現代版”,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統是民主社會主義,主張中國走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雖然這一主張缺乏顯而易見的學理基礎,但通過一些拼湊和包裝出來的似是而非的理論觀點所表達的明顯政治傾向,頗具迷惑性。
民主社會主義不符合中國國情。科學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一種實踐模式,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成果。有意混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界限,無疑歪曲和貶低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創造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堅持社會主義本質、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等方面的創造性歷史成就,早已遠遠超越了民主社會主義所能涵括的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貢獻。
3“新左派”
“新左派”不同于以思想僵化、不思進取、教條主義為特征的極“左”思潮。如果說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思潮體現了對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推崇和向往,“新左派”則以對西化和資本主義的批判而迥異于二者。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社會分層化的日益明顯和社會分配矛盾的日益尖銳,“新左派”思潮日趨活躍。“新左派”從批判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角度,提出公平、社會正義與平等的價值訴求,對改革中的利益受損群體表達了同情和關懷,并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學說分析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合理性。但是,他們把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當作資本主義的問題,有人甚至對“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理念抱有相當積極的肯定,主張重新回到平均主義,懷疑和否定當今中國的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其極端者甚至認為“改革就是受資本家剝削,開放就是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顯然在政治上是荒謬的,在理論上是幼稚的。對當代中國的理論和實踐而言,“新左派”批判性大于建設性。
4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文研究領域逐漸出現的一股較為值得關注的思潮,它以虛無主義態度貶低傳統、歪曲歷史,把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過渡看成是徹底的斷裂,否定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輕率地對待歷史和文化遺產。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是我們前進的基礎和出發點,是取之不竭的智慧寶庫。歷史虛無主義對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歪曲和否定,在本質上是否定唯物史觀對歷史學的指導作用,否定馬克思主義史學對中國歷史發展規律性、必然性的論斷,通過對歷史的曲解,否定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
5后現代主義
如果說歷史虛無主義是要“告別革命”,那么后現代思潮則是“告別理想”。一般認為,后現代主義思潮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廣泛滲透在文學、史學、哲學、音樂、繪畫等領域,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反對“本質主義”,消解深層模式;否定自我意識,消解人的主體性;反對中心,尋求差異和不確定性。從根本上講,后現代主義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在戰后從相對緩和到逐步加深、激化的產物,開啟了信息化、全球化時代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非中心性”、不確定性、重差異性的文化視野。當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現代主義在歐美日趨沒落之時,后現代主義被當作一種時髦的思潮引入中國。有些學者將其作為前衛性的思潮大肆追捧,并將其視為批判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利器”,充當人文學科領域解構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工具。一些人用非中心,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非本質,否定歷史規律,否定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以史學為例,有人主張用后現代史學觀代替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唯物史觀是基礎主義的、本質主義的、中心主義的,是現代性的觀點,應當被解構。
6新文化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強調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應充分利用傳統資源,激發傳統走向現代化的內在動力。新文化保守主義反映了一部分人在全球化時代保護、發展、利用傳統文化的愿望和努力,對于矯正以往對待傳統文化的虛無主義態度,以及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增強民族文化的主體性等,有積極的意義。但其中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是褊狹的文化心態。二是對社會主義文化的否定。
當前各種各樣的新文化保守主義包含了太多的情緒化的躁動和吶喊,通過不斷變化著的“熱”來制造轟動效應,但缺少平正、深沉的理性成分,這對中國當代文化建設只會產生消極影響。
7民族主義
在“開放”方面,和自由主義者偏好的“普世主義”針鋒相對的,是民族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是18世紀以來,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思潮,它宣稱“民族特征”是人類劃分的主導性因素,強調民族利益至高無上,并將其作為價值標準和行動指南。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中外交往中各類摩擦、沖突的增多,民族主義在中國開始活躍。民族主義批判西方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話語霸權,強調在競爭中保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體現了全球化背景下對發展中國家處境的憂慮,以及維護民族尊嚴、國家主權的強烈愿望。中國當前的民族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民族主義思潮的發展和繼續。對于民族主義在近代史上的作用,有學者將之區分為“理性民族主義”(有利于民族國家目標建構之思想與活動)和“非理性的民族主義”(盲目排外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提倡確立明確的“理性民族主義”觀念。這對我們今天如何對待民族主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民族主義,如果加以正確引導,將有助于我們增強民族凝聚力;反之,則可能淪為狹隘的排外主義,不利于和諧社會建設,進而威脅到中國現代化進程。因此,民族主義仍是典型的“雙刃劍”。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