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天天面對死亡?有誰日日伴隨遺體?“工作七年,最大的收獲是培養了自己的心理素質,更能冷靜化解恐懼,客觀面對生死。”成都市殯儀館火化工廖常華說。
然而,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由來已久,故而對殯葬工的偏見也根深蒂固。“一次,我們老館長被人請去吃飯,同桌的客人聽說有殯儀館的人在場,不一會兒,一桌人紛紛溜光了。”綿陽市殯儀館館長趙宗元提起此事就哭笑不得。
“我們的工作對社會來說是‘見不得又離不得’。”成都市殯儀館副館長廖萍告訴記者,天天與死亡打交道,使他們對生命有了更真實的認識,因此也更珍視生命,珍惜工作。
“我們渴望社會理解和關心……”“我們得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戰勝自己……”記者日前在采訪中,常聽到殯葬工這樣的話。
干著別人不愿意干的工作
35歲的靳方均是成都市殯儀館的接運工,盡管每天要摸遺體,但對一些慘烈的場景仍無法忘記。“那是6月份,成都東郊一位太婆被火車碾成了碎塊,那場面非常嚇人,圍觀的人沒有一個敢湊近,而我和師姐必須前往,”靳方均悠悠地說,“我們從不同的地方撿回死者的各個器官,費了好大功夫才將一個完整的遺體拼湊齊。”
其實,他們并非天生膽大的人。46歲的鄧光明是綿陽市殯儀館的整容師,“我從小就膽小,晚上連夜路都不敢走,1994年,為了生活只好到殯儀館工作,當我第一次接觸冰冷的遺體時,那種恐懼感頓時傳遍全身,連續幾天沒敢睡覺。”鄧光明一邊準備著整容工具,一邊從容地向記者介紹情況。
何先瓊怎么也無法忘記那次到安縣去接運一具死刑犯的遺體,“圍觀的人議論紛紛,說‘這個女人膽子才大喲’,還說‘給我再多的錢也不去干這行’,盡管我故作鎮定,但一到刑場,腿還是不聽使喚地打閃。”
李剛原先在一個化工廠上班,也是因企業效益不好才調到綿陽市殯儀館工作的。“我們干著別人不愿干的工作,盡管如此,如果能得到死者家屬的理解和尊重還想得過,但實際上家屬往往心情悲痛,容易激動,動不動就要沖我們大吼大罵,甚至動手打人。”
那次,李剛跟一個同事去接運一具遺體,死者家屬一口咬定說他們把死者頭部撞了個印子,非要李剛兩人下跪道歉。“我們領導費了好多口舌才平息家屬的怨氣,但最終還是要求我們道歉。事情過后,我傷心地哭了一場……”
被愛情和友誼遺忘的角落
25歲的高國鈞畢業于西南科技大學計算機管理專業,就因為他是綿陽市殯儀館一名火化工,至今還沒有談戀愛。親戚和朋友給他介紹了好幾個,女孩一聽他在殯儀館上班,就避而遠之。
6月份,高國鈞母親的一位好朋友又介紹了一個女孩,那天,高國鈞母子請女孩母女吃飯。飯前,女孩子見高國鈞長得斯文,談吐不俗,心生好感。可在交談中,女孩還是觸及了高國鈞的痛處。“你在哪里上班?”“……民政局。”“民政局哪個科室?”“……下屬一個事業單位。”“具體什么單位嘛?”“……”高國鈞一時語塞。女孩開玩笑說:“總不可能是殯儀館吧?”高國鈞緊張地說:“就是……”“啊?”女孩的表情十分夸張。幾分鐘后,女孩出去打了個電話,回來稱有急事就不吃飯了,說完拉著她母親就跑。
說到這里,李剛也不免感慨起來。“我兒子也25歲了,還沒找到對象,前幾天有人介紹了個女教師,開始兩人談得還不錯,后來她知道我在殯儀館上班,死活不干了。”李剛苦笑著說。
“我們一般不主動跟人握手,怕別人忌諱;在朋友聚會時,如果有陌生人問起職業,我們都會說是民政局的;其實我們的朋友圈子很小,我們也很少去鄰居、朋友家串門。”綿陽市殯儀館火化中心主任付小重說。
“說句不好聽的話,我們的工作既偉大又下賤,社會上理解和尊重的太少了。”付小重講了這樣一件事:一次他們開車去農村接運遺體,中途停在一個熟人的餐館前準備吃飯,結果被罵得狗血淋頭,還有一次在一個熟人的院子里倒車,結果被攔住,非要求掛紅放炮才肯罷休。
我的人生我做主
記者采訪發現,就社會上對殯葬工的理解和尊重程度,成都好于綿陽。“或許是成都人的市民素質和開放程度都較高的緣故吧,”廖萍說,“現在不少大學生在擇業時主動選擇殯葬工,我們單位就有20多名大學生。”
“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那就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否則當初就不要選擇。”成都市殯儀館機修工田曉明說。田曉明原來在崇州一職業學校教書,去年公招考到成都市殯儀館。“當初父母和親戚很反對,我給他們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最終才同意我來。”
“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工作很恐怖,可以理解,而我認為,我們的工作是一項高尚的事業。”廖常華畢業于川北醫學院臨床醫學系,他性格樂觀,業余時間喜歡打球、下棋,喜歡結識新朋友。“我相信,社會上肯定還有不少人理解和尊重我們的職業,如果把這些人都拉進自己的朋友圈,還會孤獨嗎?”
“在外面我從不回避自己的職業,盡管開始一些人會有異樣的感覺,但跟我接觸多了,他們就覺得我跟別人沒什么兩樣,于是便放心地跟我交往。”靳方均說,下班后,他經常跟朋友們一同去釣魚、喝茶、唱歌。“不要管別人說什么,大膽地面對自己的工作,每天該干啥就干啥。”靳方均樂觀、自信的態度也感染了妻子和女兒,她們還時常到他單位來玩耍。
“我們的職工大多數都比較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工作,”廖萍笑著告訴記者,“我們這里還有超女的玉米、涼粉呢!”(記者 李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