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覺得“房奴”可憐
——訪南京大學社會學系青年問題研究專家風笑天
采訪-楊青
記者:很多年輕人沒有更遠大的理想,他們的奮斗目標僅僅變成一套房子,這一狀況應該怎么看待?
風笑天:兩個時代——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單位分房和單位不管房子,造成了兩代人面臨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大不一樣。用原來的眼光和標準來衡量什么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好青年,對現在的年輕人有失偏頗。尤其對買房子的年輕人更不能這么套用舊標準。
記者:“房奴”是前幾年才剛剛出現的一個新名詞,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風笑天:我不覺得“房奴”可憐,在某種程度上它還是相對先進的思想。而且現在看來,房奴并不是一個暫時的社會現象,它將會成為一種長期的生活方式。等社會慢慢接受了這種觀念后,人們看這種現象就一點都不覺得奇怪了。
記者:有女孩子為了房子拋棄愛情,有男生因為經濟實力不足而遠離戀愛。年輕人陷入要房子還是要愛情的困境,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能否給這些面臨婚戀選擇的年輕人一些建議?
風笑天:住房壓力對感情造成的影響,可能在大城市要更顯著一些。而且往往男孩子的壓力要更大一點,這也是受我們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不過,也并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要面臨要房子還是要愛情的選擇。如果有條件,可以暫時選擇和父母同;或者通過父母資助一些錢買房子。
為了房子而結婚的一些人,他們不一定一開始就抱著這種想法,可能是在環境條件的逼迫下,作了妥協。其實這種情況和以前一樣:千方百計想嫁給有錢人、當官的或者外國人,對很多缺陷都視而不見。任何一個時期都會有一部分人這么做,F在房子也成為資產了,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人這樣做。
對于必須要自己承受購房壓力的年輕人,我覺得值得鼓勵的方式是找一個與你合得來的人,兩個人共同奮斗,一起為這個家而努力,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實力決定要為多大的房子而奮斗,不能貪大、求好。愛情、房子都有才好。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