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淮安8月6日電 由淮安市委宣傳部和江蘇省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舉辦的“2007全國網絡媒體淮安行”大型采訪活動,8月6日下午隆重舉行啟動儀式;窗彩形N、宣傳部長劉希平向媒體介紹了淮安市情概況及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等。
淮安,是一座風光怡人、多姿多彩的美麗城市
劉希平介紹說,淮安地處蘇北腹地,現轄漣水、洪澤、金湖、盱眙4縣,清河、清浦、楚州、淮陰4區,總面積1.0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32萬,市區建成區面積89平方公里,市區人口90萬。
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秦時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境內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青蓮崗文化”遺址。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明清鼎盛時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為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先后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抗倭狀元沈坤、民族英雄關天培、著名電影導演謝鐵驪等眾多名人。
劉希平說,淮安自然資源豐富,是物產豐饒的淮上寶地。境內土地肥沃,水網密布,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有盛產魚蝦等水產品的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是全國聞名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地下蘊藏著巖鹽、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氣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其中已經探明的巖鹽儲量達1300億噸,居世界首位。
淮安名勝古跡眾多,自然風光秀麗,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明祖陵、水下泗州城、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吳承恩故居、洪澤湖大堤、鐵山寺自然保護區等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純樸的山水風光吸引了八方游客;窗采鷳B良好,是適宜人居的生態家園。濕地資源十分豐富,面積以地市級為單位在全國名列前茅,所轄盱眙、金湖、洪澤、漣水四縣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市森林覆蓋率21.5%,城市綠化率37.5%;窗裁朗趁勫谶、是中國淮揚菜之鄉。淮安是我國四大傳統名菜系之一淮揚菜的重要發源地,2002年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淮揚菜之鄉”稱號,現存淮菜名點1300余種。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招待中外賓朋選用的就是淮揚菜,故淮揚菜又有“開國第一宴”之稱。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偉人故里、美食之鄉、運河之都、生態家園”已成為淮安響亮的城市品牌和獨具魅力的城市名片。
淮安,是一片快速發展、正在崛起的財富熱土
劉希平向媒體介紹說,淮安是一片開放的熱土、創業的熱土。淮安的發展現在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備。
所謂天時,就是淮安進入了一個加快發展的黃金期,產業配套能力、后續發展能力、創業創新能力都在加速提升,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從而為來淮投資客商提供了最佳的進入契機;窗惨堰M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形成了冶金、機械、紡織、化工、煙草、食品、建材、醫藥等八大支柱產業,現有各類工業企業1萬多家,大中規模以上企業近2000家。去年,我市淮鋼集團與全國最大的鋼鐵民營企業——江蘇沙鋼集團進行了資產重組,并成功引進世界500強之一的臺灣鴻海集團在淮投巨資建設富士康科技城項目,這些為我市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淮安現有6所高等院校、19所中等專業學校,年培養各類專業人才4萬多人。全市擁有8個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300平方公里。我們向外來投資者提供的土地大都集中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生產、生活設施配套齊全,另有標準廠房可供租用。全市發電總量為176萬千瓦,日供水能力達20萬噸,污水處理能力達16.5萬噸,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市區六處熱源點每小時供應900噸的蒸汽,等等。這些都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了完全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各類生產要素資源、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越的發展平臺。
所謂地利,就是淮安處于全國承南啟北的地理位置,是蘇北腹地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適合于原材料和產品大進大出,能較快地向全國輻射延伸。五條高速公路在淮安交匯,已成為江蘇高速公路交通樞紐。新長鐵路縱貫全境,直達北京、青島、哈爾濱、成都等大中城市。京杭大運河等多條流域性航道通江達海,水路直達上海港、南京港、鎮江港、連云港。隨著淮安民航機場的建設,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的拓展,鹽河改造工程的實施,淮安的“地利”優勢將日益凸顯。我們在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的基礎上,配套推進海關、保稅倉庫、出口加工區和現代物流基地建設,增強為客商投資配套服務的能力,努力降低商務成本。
所謂人和,就是全市上下形成了“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當前,臺資從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加速向蘇北轉移已經成為資本流動的一個新趨勢,淮安優越的公共管理和體制機制創新為承接這一轉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制度經濟學認為,一定的制度結構具有特定的激勵機制,而激勵機制與投資成本有直接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投資成本的大小,從而決定著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如果一個地區制度安排合理,就會吸引各種資源流向該地區。較好的制度環境有利于經濟的增長,而從長期的動態過程看,經濟增長的結果反過來形成新的制度環境,從而形成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持續不斷地狠抓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通過積極主動的制度創新創造了一流的服務和環境,打造了比較優勢,形成了吸引外來投資的“洼地效應”;窗驳闹贫葎撔录畜w現為牢固樹立“百姓是天、客商為重、企業至上”的公共服務理念,努力創造開明開放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嚴明規范的法治環境、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治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用一流的政策、一流的秩序、一流的服務吸引國內外客商。
淮安,是一顆熠熠生輝、璀璨奪目的淮上明珠
劉希平介紹說,“總量翻一番、財政爭雙百、建成特大市、實干奔小康”是淮安“十一五”奮斗目標,充分體現了淮安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全面發展與和諧發展的要求。今年以來,全市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實干奔小康、建設新淮安”總目標,銳意進取,扎實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由快轉好、質量并舉的良好態勢。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8.1億元、財政總收入64.9億元、一般預算收入27.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8%、50.4%、44.6%、54.7%和1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2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510元,同比分別增長18.6%和17%。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5.7億元、銷售收入520億元、利稅49.8億元、利潤2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5%、39%、42.8%和58.4%。完成工業投入178億元,同比增長53%;實施3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4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92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完成服務業投入128億元,實現增加值1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8%和16%。
農村經濟加快發展。加快高效農業規;亟ㄔO,新增高效種植業基地18.3萬畝、高效漁業養殖面積10萬畝,高效種植業、水產養殖面積分別達87.2萬畝和16萬畝,占比分別達14.5%和18.8%。全市60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利稅、出口創匯分別增長30.8%、38.9%、18.4%。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培訓工程,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8.3萬人,轉移總數達到137萬人。加快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完成鄉鎮鎮村布局規劃和425個村莊建設控制性詳規,將零散的45864個自然村規劃為5034個農民集中居住點,全面啟動了200個集中居住點建設,已有15303戶農戶到集中點建房。
城鄉面貌有了較大改觀。圍繞把淮安建成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目標,不斷加大中心城市建設,完善了里運河文化長廊、河下古鎮保護性修建等規劃,開展了淮海北路兩側、鹽河風光帶、古黃河風光帶等城市設計,編制了冶金機械工業園、新港工業園、富士康工業科技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全面建成淮安新火車站,開工建設會展中心、天津路大運河橋等項目,完成淮陰、楚州污水處理廠和王元垃圾處理場滲瀝液預處理工程,啟動徐楊污水處理廠建設。各項創建活動深入推進,在蘇北率先創成國家衛生城市,創模通過國家級技術考核,創園通過資格評定,健康城市建設有序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已全面啟動。
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上半年,新簽規模以上內資項目810個,合同引資額270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9.2%、62.7%和81.3%;新批外資項目44個,協議注冊外資2.14億美元,實際到帳1.26億美元,同比增長124%。完成進出口總額6億美元,其中出口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5.6%和44.2%。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新增私營企業2123戶、個體工商戶1.76萬戶、從業人員7.5萬人、注冊資本4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34.5%、11.5%和75.5%。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繼續組織實施科技“六大工程”,成功舉辦了第六屆科技洽談會,簽約項目429個,其中超億元項目42個。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全面完成了165所農村初中“四配套”工程,啟動了452所農村小學“四配套”工程,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共免收學雜費1.83億元,惠及中小學生65.6萬人。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口達345.4萬人,參合率達96.9%,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蘇北第一;建成市婦幼保健中心母嬰大樓,完成市四院病房樓、急診樓新建主體工程;新創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12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300個。進一步加強文化工作,組織開展了首屆“農民讀書節”,建成“農家書屋”80個,完成市博物館改擴建和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新陳列館主體工程,有線電視行政村開通率達93%。
和諧社會建設扎實推進。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和諧淮安、共建共享”等主題教育活動,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和農村救助體系,逐步提高職工最低工資和城市、農村低保標準。高度重視和關心困難群眾生活,精心組織實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鎮“4050”人員就業再就業、助殘、育才助困、安居、敬老愛老、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市區居民醫療統籌、特困居民醫療救助和法律援助等民生幫扶“九大工程”,上半年實現“4050”人員及“零就業”家庭再就業3250人,幫扶困難殘疾人979名,資助特困生12萬人,發放廉租房補貼57.8萬元,市區居民醫療統籌惠及8.6萬人,辦理法律援助案件580件。進一步暢通領導信訪接待日、市長公開電話、機關服務進社區、“行風熱線”、軟環境建設投訴受理中心、“信訪直通車”、領導干部下訪、企業服務月等八條通道,積極預防、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加大依法治訪力度,維護了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