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者吳厚良致電晨報,他希望通過晨報尋找當年同在安徽淮北插隊的上海知青,共同騎車踏上返鄉之路。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吳先生位于萬安路的家中。吳先生正戴著眼鏡仔細研究從上海到安徽渦陽縣的騎車路線,同時在準備輪胎等裝備。回滬28年,他籌劃著要在今年4月1日騎車約700公里,回到曾經插隊的渦陽龍山公社,看望當年照顧上海知青的鄉親們。
[當年情]“自己孩子吃不上,老鄉卻把面粉留給我”
1969年,16歲的吳厚良插隊來到了安徽渦陽縣,他和另外3個上海知青被分配到了龍山公社。
吳厚良和一戶姓丁的農民住在同一屋檐下,玉米、山芋等雜糧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偶爾吃上一頓米飯,就像過年一樣高興。“我記得很清楚,丁家有3個孩子,那時候都只有幾歲,家里偶爾弄點面粉之類的糧食,他的孩子都輪不上,都留給我吃。有時候趕集用雞蛋換了一小塊肉,他們也都想著我。”至今回憶起來,吳厚良都充滿感激。
在吳厚良的印象里,當年工作一天好像只有2分錢,知青因基本沒干過農活,工分都完不成,掙的錢連吃飯都不夠。公社里好多農民忙完自己地里的活都顧不得休息,趕緊來幫4個知青干活。剛來的頭一年,很多知青都想家,一到晚上就哭,農民就陪著他們聊天,幫他們排解思鄉之情。
回到上海后,吳厚良到一家鋼鐵廠做了一名司機。幾年前,他給插隊的公社發了3封信,其中有一封得到了回復,這才讓他和當地有了聯系。
[感恩行]“自行車在農村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今年3月15日,吳厚良暫時離開了工作崗位。他從龍山公社了解到,雖然當年的泥土路已經改鋪成了水泥路,再也不用走5公里泥地到公社了,但考慮到村與村之間通行還不是很便利,如果開車恐怕很難跑到每個村莊,于是他萌發了騎車回到龍山公社的想法。
“自行車在農村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28年沒回去了,我想看看公社的每一個角落,看看他們的生活還好嗎?有沒有我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不過,說起丁家,吳厚良有些遺憾,因為當年和他差不多年紀的丁家男主人已經去世了,如今只留下了他的妻子和3個孩子。
吳厚良說他愿意盡力幫助老鄉。上海知青的人數也不少,如果老鄉有什么需要,他們回來還可以商量一起尋找解決的方法。
女兒不解妻子支持
為了計劃這次騎車之旅,幾個月前,吳厚良就嘗試騎自行車到無錫,從而證明自己的體力沒有問題。這次路程,他準備分3天,從上海到南京再到渦陽,騎行約700公里到達目的地。“其實也沒什么裝備,就帶一個內胎和打氣筒,路上萬一爆胎,就直接換上。”
4月1日,吳厚良打算騎著自己28英寸的永久自行車上路,因為3月30日是他的生日,他想過一個熱鬧的生日就當給自己壯行。不過,他的想法讓女兒無法理解,因為在她看來,父親完全可以坐火車去,沒必要吃那么多苦。但同樣有過插隊經歷的妻子理解他的心思,支持他騎車完成自己的心愿。
臨行前,吳厚良邀請曾經在那里插隊的幾個知青一起去,但一聽說他要騎車去,大家都婉言謝絕了,覺得這樣的旅程太辛苦。于是他希望通過新聞晨報尋找更多當年在安徽淮北一帶插隊的知青,共同騎車去插隊的地方看看。
在吳厚良心中,他有一個夢想,如果這次騎車往返安徽渦陽順利的話,明年他打算騎車去北京,一路上為北京奧運宣傳助威,到時候他希望有更多的上海人一起加入他的行列,一起從上海騎到首都。(郭文、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