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國內著名的明星,幾次三番托人來到紫金山天文臺,一出手就是數百萬,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但是被紫臺堅決拒絕了。全國人大代表、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嚴俊昨天告訴晨報記者,雖然這位明星名氣很響,但是也同樣有很大爭議,所以極想花錢但還是沒能如愿將名字送上天。
讀者建議星星命名商業化
一些讀者認為,如果有足夠多的錢,把女朋友送上太空是不是足夠浪漫?同樣,如果有足夠多的錢,把“微軟”或是“可口可樂”這樣的名字送上天,一來解決企業提高知名度之需,二來科研機構也可以獲得更多資金投入,豈不是兩全齊美!
非商業性命名是科學界慣例
全國人大代表、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嚴俊昨天表示,科學界都有不成文的規矩,商業性命名是會褻瀆科學家的研究,他明確地表示,花錢買冠名權現在肯定是不可行的,目前紫金山天文臺也沒有這樣的計劃,而在國外很少聽說有類似的先例。目前小行星的命名有多種方式,有地名,但更多的是一些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名人,其中以著名科學家居多,比如李政道星、楊振寧星。
政治家上天百年才考慮
嚴俊臺長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的天文研究,大部分科學家都是在工作中的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有研究單位的貢獻,所以科學家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給小行星命名,更別說像小行星的名字商業化。因為,小行星的命名最終是要通過全球小行星研究委員會通過,如果隨便把命名權賣給哪個單位或者個人,到那里也是通不過的。在全球小行星研究委員會里,也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命名規矩,比如說政治家和軍事家,一般必須在100年以后才能考慮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發現“金庸星”的科學家是金迷
嚴俊介紹,雖然小行星的命名沒有嚴格的條文來約束,比如曾有科學家是個金庸武俠小說迷,在觀測天象的無聊時間里大多以看武俠小說來調節,當他發現一顆新的小行星以后,就命名為金庸作為紀念,就這樣,金庸的名字被送上了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