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跨界“養海蝦”,成了!
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段云嶺是一名結構工程和水處理方面的專家。2018年,臨近退休的他扎根寧夏銀川賀蘭縣六年,研發出了利用循環水養殖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模式。
“從辛苦養了3個月最后只撈一盤蝦”到實現對蝦畝產1500公斤,這位跨界養蝦的清華教授是如何做到的?6年時間,段云嶺和他的團隊都經歷了什么?
水利系教授臨近退休
結緣養蝦
幾年前,為豐富當地水產養殖品類,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的養殖戶引進了鮮嫩可口的南美白對蝦飼養。然而,南美白對蝦的成活率低、尾水處理難、設備維護成本高等問題使養殖戶頻頻犯難,心生退意。于是,2018年,當地政府聯系到在水處理方面經驗豐富的段云嶺。
△段云嶺
只是簡單的水處理對段云嶺來說并不難,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一系列程序下來,養殖戶們的養蝦所得還不夠水處理的費用。
經過走訪調研,段云嶺發現,傳統池塘養殖的方法,由于沒有大量活水引入、養殖密度大、大量投喂飼料,時間久了就會造成水體腐壞,不僅蝦的成活率低,更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于是,他建議換成小型設施養殖,水體循環利用。
相比傳統的露天水塘養殖,設施養蝦優點是用水量少,溫度可調控,一年四季都可以投產。2018年底,當地企業也曾進行過嘗試,但是蝦在育苗期就全軍覆沒。這也讓段云嶺下定決心留下來,攻克內陸海蝦養殖難題。
“清華的學科交叉涉及領域很多,但還沒有水產養殖方面的。”段云嶺開始從頭學習有關南美白對蝦的知識,他帶領課題組踏入全新的研究領域,在學校的支持下在當地建立了清華大學設施水產養殖綜合試驗平臺。
△段云嶺制作設備
發現影響水質關鍵因素
他為蝦打造“朋友圈”
2019年,經過3個月的辛勤養殖,原本預計能產出50多公斤的鮮蝦,卻只撈出了一盤。“第一次就失控了,在沉悶的氛圍中,我們就著悶酒,把蝦煮著吃了。”段云嶺回憶。
他認為問題出在了養殖用的“水”上。與海洋等自然生長環境一樣,在循環水養殖中,蝦也需要一個由細菌、藻類、原生動物和其他有機物混合組成的“朋友圈”,它不僅可以消滅蝦的排泄物和飼料殘渣,為蝦的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同時能夠調節水中氨氮、氧的含量,凈化水體。
△段云嶺查看水循環系統
課題團隊經過科技攻關,終于發現了影響水質的關鍵因素——復合生物絮團。生物絮團是應用廣泛的水產養殖技術,能為蝦的生長提供營養物質,調節水中碳、氮含量,凈化水體。
同時,他們將污水處理的傳統工具硝化菌與養殖池內多類微生物“嫁接”,進一步消滅蝦的排泄物和食物殘渣,最終成功為南美白對蝦打造了一個“朋友圈”。
從2019年只撈出3公斤蝦,每只約重37克,到2024年畝產近1500公斤,每只約重64克,6年的光陰,段云嶺帶領團隊在水資源短缺的大西北村莊探索出了一條循環水養殖的新路徑,既保護了寶貴的環境資源,又讓當地養蝦農戶增加了收入。
△2019年和2024年蝦重對比
“干什么事,第一不能怕
第二要動手”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段云嶺高中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修理廠的鉗工。他回憶,1973年高中畢業后回到鄉鎮修理廠工作,當時的師傅教他的第一句話是,“我不怕你不會,就怕你不動手。”
段云嶺說,“那個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干什么事,第一不能怕,第二要動手。”這句話也貫穿了他此后的科研之路。
1994年,段云嶺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后進入清華大學水利系任教,參與過三峽工程、天津供水工程等重大項目。在臨近退休時,他與養蝦結緣,扎根寧夏鄉村。
在實現對蝦畝產1500公斤后,段云嶺沒有停下步伐。去年,他與團隊研制出首套“陸基海水養殖系統”,這套系統可以根據水中各項細菌、藻類和其他有機物數值的變化提示養殖戶進行相關維護,實現對南美白對蝦智能化、自動化養殖。
在他的規劃中,工廠有4至6層立體養殖池、5條生產線,每周都能養出成蝦,摒棄人工干預,完全自動化運作,且這套系統易于推廣至更多地區,實現真正的綠色循環經濟。
段云嶺希望能有更多科研人才加入養蝦的隊伍中,“科學研究最終要提高社會的生產力,提高人民的收入,這是不管哪個層次的科研最終的落腳點,所以我希望更多的老師能過來。”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ID:cctvnewscenter)綜合清華大學
監制/李浙
主編/張志達
編輯/林湘瑜 高少卓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1日 19:42:41
- 2025年04月11日 16:22:13
- 2025年04月11日 13:27:42
- 2025年04月11日 12:53:15
- 2025年04月11日 1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