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AI侵權:謹慎調用攝像頭權限 遇事主動維權
在一款熱門記賬軟件中,用戶除了記錄日常開支,還能創建AI虛擬陪伴者。這些AI角色可以根據用戶設定的關系(如親友、戀人),在記賬后自動發送表情包、留言互動,這一功能獲得了眾多用戶青睞。當公眾人物何某發現自己的姓名、肖像被這款軟件推薦為AI陪伴者,不僅用戶可隨意設置親密關系,AI還能模仿其神態語氣生成互動內容后,他認為自身人格權益遭受侵害,最終將軟件運營方上海某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訴至法院。
北京互聯網法院經審理認定,被告并未獲得何某的許可,使用了何某的姓名、肖像,構成對何某姓名權、肖像權的侵害。此外,AI陪伴者還系統地使用了何某的整體形象,也侵犯了何某的一般人格權。上海某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被判向何某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20.3萬元人民幣,該案件也入選了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頒布后人格權司法保護典型民事案例”。
“雖然網絡上的虛擬形象并不是真實的主體,但發布相關言論和使用其形象時,可能會涉及對他人人格尊嚴的貶損?!北景赋修k法官,北京互聯網法院審委會專職委員孫銘溪表示,“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法律的邊界。網絡用戶利用新的技術去滿足個人情感和文化需求的同時,也要充分尊重他人的人格權益?!?/p>
隨著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的使用門檻不斷降低,AI換臉、虛擬主播等應用呈爆發式增長。國家網信辦2024年4月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短視頻平臺AI換臉視頻日均新增量已突破72萬條,其中除明星形象濫用外,普通人形象盜用比例亦呈上升趨勢。技術狂歡背后,暗藏肖像權侵害、虛假信息傳播、情感詐騙等系列隱患。2024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全國互聯網法院受案情況通報(2024Q1)》顯示,人工智能相關侵權案件收案量較去年同期增長317%,其中涉及人格權糾紛案件占比79.2%。
面對技術濫用風險,大家如何才能筑牢防線?
孫銘溪提出了三個建議:第一要強化個人信息保護,避免在公開平臺上傳高清正臉照片、原聲錄音;謹慎授權APP調用攝像頭、麥克風權限,關閉非必要的人臉識別功能。第二要提升內容鑒別能力,AI合成的視頻有人物邊緣模糊、表情僵硬、口型不匹配等細節特點,同時要利用官方工具(如網信辦“辟謠平臺”)或第三方檢測軟件驗證真偽。第三要主動維權與舉報,發現侵權內容后,應立即通過平臺投訴渠道要求刪除,并保存截圖、鏈接等證據;向當地網信部門舉報違法AI合成服務,或向法院提起訴訟。
“當你在屏幕前驚嘆‘換臉’特效時,請謹記:每一次點擊,都可能成為技術濫用或詐騙的‘突破口’?!睂O銘溪說,“AI換臉技術的狂奔,呼喚法律與倫理的‘韁繩’。從開發者的合規責任到公眾的風險意識,唯有在法治框架內探索技術邊界,才能讓創新真正造福社會?!?完)(《中國新聞》報作者 尹李梅 報道)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9日 17:37:07
- 2025年04月09日 14:52:09
- 2025年04月09日 13:20:55
- 2025年04月09日 13:12:47
- 2025年04月09日 11: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