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自習室,緣何這么受歡迎
共享自習室,正逐漸成為新的 “打卡”點。
幾張桌子,數盞燈光,這片學習天地雖小卻美,靈活又富有生氣。它是年輕人的夢想加油站,是社區居民的心靈棲息之地,更“意外”成為“三點半難題”的一種解法。
這一空間的開拓和營造,承載著人們怎樣的關注與期待?它為我們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哪些啟示?
免費自習室開到了“家門口”
冬日里,夜幕降臨,陣陣寒意襲來。不過,這間40多平方米的共享自習室內,卻熱氣騰騰。
這間暖心小屋,位于河南洛陽市澗西區長安路街道長安路二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這是一座頗具歷史感的建筑,去年9月,一樓的一間閱讀室搖身一變,成為共享自習室。沒想到,不到兩個月的工夫,這里的座位就變得十分搶手。
高愛學是長安路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不長時間,她就摸清了“用戶行為習慣”。白天來學習的,主要以媽媽們和備考、創業青年為主,咖啡配好書,享受難得的獨處時間和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下午四點半一過,這里就是中小學生的天地。“3米多長、1米多寬的長方形木桌,被大小鄰居們圍著坐滿是常態。”她欣喜地說。
“之前,孩子放學早,家長下班晚,老人又不會輔導功課,‘三點半難題’一直困擾著我。現在共享自習室一開,問題迎刃而解。大人和孩子都很安心。”聊起共享自習室,家住七號街坊的王女士興奮難掩,打開了話匣子,“孩子就讀的小學就在社區內,距離共享自習室不過200米,高年級的孩子放學自己就能找過來。WiFi、打印機、飲水機,學習可能用到的東西一樣不缺,更驚喜的是,還有退休老師志愿來幫忙輔導。孩子們互相帶動,學習氛圍特別好。”
記者注意到,去年以來,全國多個城市因地制宜,陸續在老百姓“家門口”免費開放了一些自習室。據了解,絕大多數自習室都是利用社區已有的閱讀室、會議室、活動室等公共空間升級改造而成。相比商業運營的自習室,“家門口”的自習室書卷氣和文化味更加濃郁,環境也更顯松弛、包容和彈性。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武介紹,在南京市江北新區大廠街道的1934文化產業園內,就開設有一個舊火車車廂共享自習室,雖然座位不多,但格調十足,吸引了周邊社區不少青年群體。
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當地唯一的24小時自習室開在豐茂街道珉城社區一家名叫Join Fun的公益圖書館內。2022年底,這家公益圖書館正式建成開館,24小時自習室的門自此打開,至今仍在運營中。鎮上有不少備考青年都來這里學習。
90后的周蓓蕾是公益圖書館第三方運營團隊的負責人。在她看來,自習室的那扇門,打開的不僅是公共學習空間,更是廣闊的夢想空間。
因晚上圖書館無人值守,為防范安全風險,圖書館所在的街道決定在附近增設一處安全巡邏點,“守衛那一盞盞書燈,守護那一個個夢想”。
滿足日益旺盛的學習需求
共享自習室緣何受歡迎?
胡小武觀察指出,共享自習室的出現與社會學習需求的增加不無關系。“這種讀書的需求不僅來自在讀學生,還包括一些準備考研考公考證的年輕人、愛讀書的中老年人等,以后這個需求會越來越強烈和多樣化,人群規模也將越來越大。”
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和自我賦能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上自習不再是學生的專屬,提升自我成為不同群體共同的強烈愿望。一些自習室“資深使用者”不約而同地認為,學習是應對社會競爭和壓力的有力武器,也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相應地,人們對學習空間也產生了新的需求。
對此,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易全勇深有感觸。他回憶,早在幾年前他從海外留學歸來加盟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時任院領導交給他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借鑒國外高校經驗,推動打造一個供教師們使用的共享自習室。“不僅是教師群體,很多人對學習環境和氛圍的追求都很迫切。”他說。
緊接著問題來了:誰會成為最適配現代社會學習新需求的那個“容器”?
不少觀察者分析,家庭空間雖然溫馨舒適,但是學習氛圍不足,讓人很難保持長時間專注。咖啡館也在不少人的選項列表中,但如果長時間學習,多少會有些不便。而校內圖書館,光進校難一項就擋住了不少人,再說占座難也是個現實問題。公共圖書館,大則大矣,門也不難進,但開放時間與人們工作時間一致,讓不少人斷了念想,而且大多數人往返一趟的時間成本也不低。
在此背景下,付費自習室出現并漸成風潮,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有數據顯示,2022年付費自習室用戶規模達755萬人,2025年有望突破千萬人。
不過,不少使用者坦言,一些付費自習室氣氛壓抑緊張,并不適合所有人。而且動輒一天幾十元的費用,長時間累積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此外,付費自習室大多開設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如寫字樓或商場內,離家較遠,往返不便。
如今,免費的自習室越來越多了,讓人們的學習生活更加便利。
在胡小武看來,城市中的共享自習室,將更多的文化公共空間開放給有更多需要的群眾,既優化了公共文化空間的使用效率,也為有讀書、學習需求的各個群體提供了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是一種非常好的城市文化空間形態,有助于提升城市學習氛圍,對建設書香社會和學習型城市大有裨益。
有些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嵌入”社區的這個空間,不僅成為學習發生的“容器”,也成為激活社區活力的觸發器。在這個公共空間里,人們彼此靠近,找回了久違的溫情與信任,情感連接更加緊密,也更有共同體意識。
對此,高愛學感受頗深,“鄰里之間在接送孩子和一起討論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漸漸熟悉起來,感覺更有人情味兒了”。
易全勇也篤信:“這樣一個空間的存在,將讓人們對自己所生活的社區和城市更有歸屬感和認同感。”
順勢而為 用心打造
順勢而為,堅持公益屬性,功能貼近需求,免費的共享自習室蓬勃發展起來。
那么,打造一個共享自習室,需要多少錢?
來自深圳市龍崗區黨群服務中心的謝羽丹給出的答案是,2000元左右。這并非拍腦袋的靈機一動,而出自他們那一場切切實實的改造行動。
2022年初,謝羽丹所在的黨群服務中心發起“我為黨群服務獻一策”活動,收集到多條關于開設學習空間的群眾建議。在充分討論后,團隊決定將中心大樓二層一間不太常用的活動室改作專門的學習空間。
說干就干。他們充分利用場地內原有的桌椅和設施,在電商平臺定制標語牌、購置文具、采買軟木板等軟裝材料,然后自己動手“爆改”。“2000元成本,一個月時間,我們DIY了一個小而美的學習空間。”謝羽丹語調輕快地說。
他們事后復盤,改造本身門檻并不高、成本也可控,關鍵是要在腦中形成這樣的想法。“想法并不會憑空出現,唯有主動問需于民,悉心傾聽公眾訴求,在文化惠民中才能找準切入口,也才能事半功倍。”
對于改造過程,他們也總結道,不要總想著一次就做到完美,“先干起來再說”,然后再不斷優化迭代。
近年來,隨著基層治理持續強化,作為重要載體的黨群服務中心出現在不少人的“15分鐘生活圈”內。與此同時,得益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持續推進,公共文化空間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深入城鎮的肌體,這些名稱各異的文化和服務空間精心裝點著我們的城市和生活。
而這些本就已嵌入社區、植入居民生活的物理空間,為打造更多人可及的共享自習室提供了扎實的基礎和條件。“圖書館、文化館、鄉村書屋等公共文化機構甚至包括大型書店順應社會需求變化,多開辟一些共享自習室或類似的空間,多提供一些鄰里化的公共學習和文化場景,最大化利用這些文化和空間資源,讓人們擁有更多讀書便利性與生活獲得感。”胡小武說。
不少受訪者指出,其實不少社區都有一些“金角銀邊”,雖是方寸之地,但只要靈活運用、用心打造,小空間同樣可以有大作為。這些“小而美”的空間連綴起來,就是一張密實的大網,“兜住群眾的需求,也網住他們的心”。
“不僅空間上要可及,還要包容和多樣,保障不同人群都有平等進入的權利,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舒適的狀態,差異化的需求得到較好滿足。”在易全勇看來,理想的共享自習室應該是個體的加油站、家庭的緩沖區,國家的蓄水池和心靈的棲息地。
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后,如何進一步優化服務,讓共享自習室更有溫度,這也正是高學愛等人眼下正在琢磨的問題。
面對社區居民“延長自習時間”的呼聲,他們已作出相應的調整安排。比如,開啟社區工作人員輪班、引入機構志愿者充實力量。雖然距離學生放寒假尚有時間,他們已發布寒假社區托管班招生通知,并緊鑼密鼓準備中,提前讓社區家長們吃下“定心丸”。
“就是想實實在在為轄區居民解決一些問題。”高愛學說。
(光明日報 本報記者 王丹)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08日 13:47:11
- 2025年01月08日 13:44:05
- 2025年01月08日 13:15:39
- 2025年01月08日 10:36:12
- 2025年01月08日 10:36:11
- 2025年01月08日 10:36:09
- 2025年01月08日 10:36:06
- 2025年01月08日 10:36:04
- 2025年01月08日 10:03:45
- 2025年01月08日 09: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