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不再把“進城掙票子、回村蓋房子”作為最終目標,學本事、長見識、改變命運、提升社會地位,成為他們中很多人的追求。新生代農民工的夢想與困惑、生存與發展,引起廣泛關注——
“飛”得更高
讓夢想照進現實
80后的黃小強一直在上海打工,此次特地在國慶前夕趕回來,參加合肥市科協舉辦的科技培訓班。他認為,只有學習文化,借助文化打拼,我們這些年輕的打工者才能“飛”得更高。
和黃小強一樣,趙毅也是80后的農民工,在四川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打工,他曾在職業學校學計算機,到四川打工后,感到所學的文化知識不夠用,便在四川某大學上夜大,堅持白天上班、晚上上課,自學工程預算,后又自學會計。 “學習文化,掌握一門技術才能自信滿滿。 ”趙毅這樣說。
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新生代農民工,是在改革開放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群體。
我省是勞務輸出、輸入大省,目前有農民工108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6.6%。根據勞務市場需求,我省一些市、縣通過政府及勞動、扶貧、教育等相關部門,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培訓、輸送勞動力。2006年以來,我省多部門聯合對農民工進行技術、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培訓,20多萬農民工受益,
合肥市科協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幾年合肥市科協開設了電腦、文秘、財會、家電維修、農副產品加工等熱門專業知識培訓,目前共培養新生代農民工各類實用技術人才5萬多人,他們分布在沿海地區和西部的重點建設工程,不少人承包項目,收入成倍增加。
29歲的房凱感悟道,打工不能僅僅靠吃力氣飯,必須有一技之長,這才是最大的發展資本。剛出門打工時,他在流水線上干操作工,工資只有千元,但他始終不甘心這樣干下去。省吃儉用有了一點積蓄后,他自費到服裝學校進修服裝設計,現在每個月的工資有三四千元。
“新生代農民工來到城市打工,不僅謀飯碗謀生存,而且謀事業謀發展,他們有自己的事業夢想。 ”原省社科院研究員王開玉認為,新生代打工者們,不僅被用人單位選擇,他們也主動自我選擇,他們即艷羨城市物質生活的富足,也渴望知識文化世界的豐富,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農民工的區別是,他們不安于現狀和命運安排,力圖通過個人奮斗,打通社會階層流動上升的路徑。
人有我“優”
為發展搭好階梯
精干的裝束,眼前的王長鎖給人的印象自信而干練。從19歲從淮南農村到合肥市高新區一家制衣公司打工那天起,8年來,王長鎖便將實現更好發展作為自己的追求,最終成為這家企業的結構設計部門主管。
事實上,在新生代打工大軍中,已有愈來愈多的農民工像王長鎖一樣,靠奮斗和歷練改變了地位,躊躇滿志地躋身于“技術骨干”或“中層管理者”一族,初顯城市“白領”的體面。盡管這類人比例還很小,但起到的榜樣激勵效應很大,讓那些初來城市的打工仔感到有奔頭。
在合肥恒大自控公司的宿舍樓里,來自長豐縣農村的王曉霞,一邊聽著MP3,一邊將數碼照相機里的照片往筆記本電腦里傳。今年24歲的王曉霞是倉庫主管,倉庫的進出貨管理全部實行信息化管理,為了競聘這一崗位,她用攢下的錢購買了筆記本電腦。她只有初中文化,特別想再攢點錢,繼續進修,取得更高的文憑或有價值的職業技能證書。
合肥恒大公司董事長朱慶龍說,新生代農民工比上一代文化程度高,見識多,更注重職位晉升和價值實現,更想在城里擁有體面的生活。
記者采訪中發現,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化分工的細化,新生代農民工在擇業范圍擴大、工種日益多樣的同時,擇業創業的自主性、獨創性意識也在普遍增強,很多已經成為多領域出色的優秀骨干。
眉清目秀的孫飛揚,在合肥她叔叔開的一家網店當經理,工作三四個年頭下來,她已能熟練地使用電腦進行網上客服和發單配貨,她自信地說“可以獨當一面了”。
的確,和第一代農民工大多靠賣體力在城里打拼不同,在新生代農民工看來,有一門技能,就等于有了金飯碗;而有了“人有我優”的現代技能,就等于給自己的發展搭好了上升階梯。
全面“提素”
使他們扎根城市
“大批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技能和文明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他們的就業穩定性、擇業的競爭力和發展空間,也關系著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實現階層流動。 ”安徽大學經濟研究所的許興博士說,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全面“提素”,既是個體發展的需要,也是建設人力資源強省的重要支撐。
許興認為,在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學歷占到90%,整體素質相對薄弱。新生代農民工渴望脫離土地和農業束縛,轉變自身定位,對接受繼續教育的渴望十分強烈。
在合肥市蒙城路的一家餐飲店,經理劉霞告訴記者,幫忙的小伙是從江蘇農村來的胡夢海,他一邊幫工,一邊在省電大學習,已堅持幾年了。 19歲的胡夢海,愿望是回江蘇武進縣老家辦一家企業,自己當老板。省電大的老師介紹,近幾年,來校學習的年輕農民工很多,他們愛學習,求知欲望十分強烈。
然而,從我省范圍看,當前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參差不齊,有的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因為農民工提供穩定就業服務不是“硬指標”,往往不被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重視,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就業服務政策弱化,對他們在城市創業的扶持更加欠缺。
參加過幾次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劉志文說,一些培訓內容設置與實踐脫節,與就業實際需求脫節。農民工被動接受政府提供的培訓,可選擇空間不大,普遍感覺“用不上,學了也白學”。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技能,新生代農民工往往難以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有關資料顯示,通過對500多位返鄉的年輕農民工走訪和問卷調查發現,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8年,相對較低的文化層次決定了他們在城市屬于就業弱勢群體,多屬于“非正規就業”,從事的多是收入低、無保障、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不穩定的職業。
已經成為打工一族的新生代農民工,更要通過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專家呼吁,為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發展新期盼和提升文明素質的新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范圍,將農民工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在繼續教育、現代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力度。(陳利)
參與互動(0) | 【編輯:馬學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