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大錢覓適合孩子性格發展的教育環境
在中國家庭片《明星夢》中擔綱主演的牛孜若、牛孜晨是一對孿生姐妹,今年暑假過后她們即將在圣地亞哥的一所教會中學做小留學生了。這對12歲的小姐妹,一談起來美留學即興奮不已,表現出強烈的留學意愿。
她們畢竟太小,想象不到成長過程中與中華文化脫節的問題。這對小姐妹不容置疑地說,雖然到美國留學,可以后一定還會像現在一樣說流利的中文。
文化脫節,并非單純的語言問題,不過對于她們,文化上的事似乎太抽象,她們也不愿多想。
牛家家長為這對姐妹花選擇的這所私立學校,是全美第七大城市圣地亞哥的一所教會中學,全校學生400人,該校的小中國留學生已有11名。每年每人留學費用需4萬余美元,對于牛家姐妹,這個數字要乘以二。
做導演的媽媽張彬彬說,孩子們出來主要是見見世面!懊绹慕逃戎袊膽嚱逃!彼J為,“為孩子選擇的教育環境,應適合孩子的性格發展,哪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幸福中長大?”
牛家小姐妹現在12歲,讀到大學畢業需10年時間,需近百萬美元的教育經費。這錢花得值嗎?張彬彬說,“在孩子教育上花錢,寧可花錯錢,沒有花得不值的錢!
孜晨、孜若兩姐妹雖拍過電影,做了小明星,可她們并不希望成為演員。
孜若喜歡學金融,而孜晨喜歡攝影,她希望成為拍攝電影或電視新聞的人。
為學地道英語 遠離華人區
2002年7月,來自廣西南寧的三男三女六名小留學生抵達了洛杉磯,當年他們年齡最小的僅有16歲,最大的18歲。
在華裔人口超過33%的阿罕布拉生活不到兩個月,六個人感覺很適應,阿市是洛杉磯縣華人絕對人口最多城市。
六人的班里也大多是華人同學,大街上買東西基本可避免英文,中式蔬菜水果超市中有得是,若想奢侈一下,中餐館的菜色是世界一流的。
可此時“后方”,南寧的六對小留學生家長下達了命令:放棄在華人社區語言學校補習英語,向美國中部的農業州勘薩斯進發。約六年后從南加大獲得碩士學位的尹平(化名)說,當時家長們的決定是對的。尹平目前在洛杉磯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六名小留學生來美后,六對家長就常聚在一起,交流信息,相互慰藉,后來干脆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家長協會”。家長佟玲回憶說,當時大家誰想起點什么事就互通電話,或是聚在一起討論孩子們的事情。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家長們發現,洛杉磯的華人聚居區生活方便,可距離光怪陸離的大都市生活太近,誘惑太多,因此決定讓孩子們到美國中部勘薩斯的小鎮海斯去。佟玲說,當時那里的學費是全美最便宜的,又遠離大都市,是理想的學習環境。
當年8月23日,六名小留學生奉“家長協會”之命乘坐大飛機到了丹佛,再改乘小飛機抵達了目的地勘薩斯州的海斯市。
海斯市實際上是座大學城,人口1.2萬人,其中七八千是大學生,當地人口以德裔白人為主,老人居多。六名中國留學生進駐海斯之后,居然成為當地最大的少數族裔群體。
六名小留學生剛到海斯時,根本沒有中餐可吃,要想吃一碗越南米粉即要開車3小時,到WICHITA這個勘薩斯州最大城市去;若真想吃中餐或日餐就必須開車5小時到丹佛了。
心理之苦常伴新一代留學生
隨中國國民收入增加,中國家庭教育消費能力也逐步提高,成為來美留學生人數大幅增加、層次更加豐富的基礎。今天的中國留學生似很少有人在經濟上出狀況,可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洛杉磯總領館教育參贊陳準民,分工主管領區內留學人員,他曾舉過幾個發生在領區內的事例,說明新一代的留學生在心理素質上遠不如他這位30年前留美的老留學生“皮實”:
有一名留學生,因與家長意見不合即采取“冷戰”手段,不與國內家長聯系。家長擔心出事便求助領館協助找人,最終大家在超市中找到這名留學生時,這位年輕人并不以為然。
還有的留學生,僅因自己完成學業的時間晚于同來美國的同學即起了輕生念頭,結果鬧出蠢事來。
陳準民說,不愿求助心理醫師是中國人的陋習,這讓那些心理素質低的留學人員心理上遭受了更多痛苦。(邱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