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曾無數次舉起相機拍攝我的空勤戰友,拍攝他們身著抗荷服、手提圖囊走向戰鷹的矯健身姿,拍攝他們跨進座艙檢查設備、直至呼嘯著飛上藍天;我曾無數次站在地面仰面拍下一幅幅戰鷹編隊掠過天空的畫面。然而,這一次完全不同。
我就坐在高速戰斗機座艙里,飛行在數千米的高空,除多了一套拍攝設備外(我攜帶的是佳能1Ds數碼相機,加裝一個24—70的鏡頭,兩個1G數碼卡,機身內裝一個,另一個裝在抗荷服漆蓋上裝地圖的小袋子內,機內數碼卡容量用盡時,可立即取出小袋內的空卡換上),我的裝束和真正的戰斗機飛行員毫無二致。我的前艙坐著為我駕機、協助我完成航拍任務的飛行員,身下是無限縮小了的山河大地。我曾無數次在地面拍攝過的戰斗機編隊,如今凌空霹靂的機群就在我的身旁盤旋游弋。從鏡頭的縱深望過去,飛行員剛毅的身影依稀可見,銀白色的頭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如同天兵神將在云端穿行,天之驕子九天攬月的威武英姿令人振奮。這就是我在地面上無法看到的飛行員!這就是敢于向生死時速挑戰的空中角斗士!一股男兒的血性驀然從心底涌出。
拍攝過程中,我覺得自己仿佛已經與相機、藍天、戰鷹和戰友融為一體。我知道真正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不容易,但毫無疑問,我已經向這種境界邁進了一大步。
我只能這樣說:只有在這樣的高度上和速度下按動快門,只有乘坐在戰斗機里看戰斗機、看戰友,才能真正實現拍攝者和被拍攝對象的“零距離”對接,才更能準確生動地捕捉到表現出中國空軍的鐵翼雄風!
乘戰斗機航拍,其難度要比乘教練機航拍更大。一是戰斗機速度更大,拍攝難度相對也大;二是戰斗機空中姿態千變萬化,編隊、攻擊等科目為拍攝者提供的機會稍縱即逝,對拍攝技術的要求很高;三是自己制定的拍攝計劃和飛行部隊領導與有關飛行員的協同要周密,協同不好會導致計劃落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飛行安全。從理論上說絕對的飛行安全是沒有的,特別是高速殲擊機,只要起飛就存在危險系數。因此,除了航醫進行血壓測量外,每乘一個戰斗機機種航拍,事先我都要對座艙進行熟悉,各種各樣的儀表,眼花繚亂的電門按鈕,都要向帶飛的飛行員虛心請教,銘記在心。否則在空中一旦誤碰誤動,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同時還必須學會設備的操作,比如跳傘裝置,都要熟記于心,以備萬一。我對在座艙內照相設備如何放置,拍攝中用怎樣的姿勢方能避免碰到飛機上的其他裝置,影響前艙飛行員的操作等,也要絕對做到心中有數。接下來是與前艙飛行員的溝通問題,機艙內送話器是靠聲帶振動發音的,一般人很難聽清,需要學習適應。另外抗荷服、飛行頭盔、氧氣面罩等裝具的使用,以及披掛上這些行頭后能否熟練地進行拍攝等,都要經過反復“預演”。
乘高速殲擊機航拍時那種緊張、疲倦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由于要不時與前艙飛行員溝通,我的左手不得不隨時按住與前艙通話的按鈕,只能用右手單手舉著相機拍攝。只有幾公斤重的相機,平時在地面偶爾單手持機拍攝時感覺不到有多重,但在空中抓拍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加上精神高度緊張,拍不了幾次手臂便酸脹難忍,但我必須咬緊牙關堅持,不能浪費每一個理想的瞬間。每次著陸后,手臂都僵硬酸痛,一連數日緩不過勁來。
令我終生難忘的是飛機拉載荷時的感覺,說是一種痛苦的折磨亦不為過:整個身體仿佛被壓扁了,頭抬不起,眼睛幾乎睜不開,仿佛用上全身的力氣。相機沉重如山,只能被迫放棄與前艙飛行員的溝通。雙手持機,根本談不上眼、手配合,但我不能浪費一個架次,我不得不硬著頭皮采取了盲拍的辦法。登機前做了充分的精神和技術準備,我甚至連塑料袋都備下了,以防萬一嘔吐時不至于把座艙弄臟,但是在最難受的時候意志幫了我的大忙。第三個架次的拍攝中體內翻江倒海,身體仿佛碎裂一般。此時,我才真正體會到飛行事業的無比艱辛,飛行員“摘一朵白云擦汗,剪一片彩霞送心上人留念”的浪漫,是建立在戰勝自己心理和生理極限基礎上的,那種巨大的載荷力量,在地面上的人是無法體會的,更是常人難以承受得了的。作為戰斗機飛行員,他們常年駕機升空如履平地,行走在風云變幻萬里蒼穹,面對隨時可能遇到危機險情,日復一日地飛著各種高難課目,如果沒有矢志藍天的堅定決心,如果沒有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是無法忍受這種痛苦。我深深敬佩這群翱翔藍天的驕子!
當我完成最后一個架次的拍攝計劃,回到地面,卸下那套飛行員的裝具時,我的心仿佛還在天上:亢奮、緊張、激動、痛苦……還有依戀。當我開始調整自己,并著手整理數以千計的航拍圖片時,腦海里又浮現出航拍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那一張張我所熟悉的藍天驕子的面孔和他們那些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