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體現房價的遺憾
在2006年CPI計算權重的調整中,一直被關注的商品房價格仍然未被列入CPI目錄。國家統計局發言人鄭京平解釋說,CPI不包括房價數據是國際社會普遍采用的、比較合理的統計方法。而且CPI指數中對居住價格的統計已包括了房租的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房價的變化。
鄭京平指出,很多人購買住房旨在透過出租和未來升值來謀利,因此難以將購買商品住宅的投資功能和消費行為區分開。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倘若包括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很有可能會誤導政府對居民消費價格走勢的判斷。
而且,在有關部門看來,,房地產市場供求變化和投機行為會導致房價快速波動,倘若將房價納入CPI統計數字,必將導致CPI的大幅波動,這對于政府觀察宏觀經濟形勢,以及根據CPI調整工資和養老金等都是極其不利的。
事實上,當人們說起CPI統計范圍,以及所覆蓋類別商品在CPI計算中的權重,最有爭議的就是住房消費。這是因為中國的住房價格高于許多其他國家,而中國的房價與居民收入平均差距是10倍,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3至6倍的水平。
對于房價與CPI關系的問題,邱曉華的解釋是,出于消費的長期性考慮,在測評CPI水平時,通常只考慮房租價格,而不考慮全部的房價。近年來,我國的房租價格波動并不大,這也是導致CPI較為溫和的一個因素。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就認為,在增加投資時,把住房消費看作是擴大內需動力,怎么計算CPI時,就成了國際慣例不包括在內?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指出,中國CPI中的居住價格并不直接包括住房價格,而是房屋租金和已買房者的虛擬租金,而已買房者虛擬租金是基于住房的建筑成本而非市場價格估算出來的。這顯然是背離實際狀況的。
在哈繼銘看來,CPI計算中,房租的權重在中國是被大大低估,占比13.6%,在許多發達國家卻高達30%以上。如果房租權重按30%重新估算CPI,實際的數據應該比官方公布的數據高出0.5至1個百分點。
哈繼銘指出,雖然房地產等資產類產品價格的漲幅不一定要加在CPI指數統計中,但CPI統一應在一定程度上考慮資產類產品的價格,因為取消福利分房等政策后,中國人急于想擁有自己的房產,造成房價上漲快于租金上漲。
通脹還是通縮
5月份,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長繼續保持在1.4%。從這一數據告來看,經濟運行仍然處于相對安全水平。
官方的觀點是,未來出現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食品價格像2003年底2004年初那樣大幅上揚的情況很難發生,其次,公共服務價格漲價的幅度和時機是在政府的控制下進行的,作為穩定物價的一個工具,出現失控的可能性不大。
不過,一些專家指出,核心CPI的回升幅度強于預期,表明已經顯示出輕度的通脹壓力。所謂核心CPI是指扣除了食品因素的CPI。在業內人士看來,資源類價格上漲推動了核心CPI的上升。在國際油價大幅上升的情況下,政府年初以來已兩次上調能源價格。盡管如此,國內燃料價格仍遠低于國際水平。因此,即使國際油價維持在現有水平,國內能源價格預計仍將進一步上升。但有關部門的專家對本刊表示,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擔心,不能CPI高了就說通脹,CPI低了就說通縮。
經濟學家張卓元就此解釋說,資源類價格上調會繼續拉動CPI小幅上揚,但受國家政策調控,全年CPI估計在2%左右。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由于能影響CPI大幅變動的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如天然氣、水、電價格仍由國家控制,近期CPI仍將低位徘徊。
不僅如此,一些部門還更傾向于認為通縮正威脅中國經濟。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屬一研究機構發出警告說,隨著鋼鐵、水泥、汽車等行業出現供應過剩,中國經濟可能正面臨通貨緊縮的威脅。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專家王小廣也認為,通縮壓力在加大,如果投資繼續保持強勁的回升態勢,將意味著下期的產能過剩壓力會更大,進而會使通貨緊縮難以避免。
美國高盛集團董事總經理胡祖六表示,并不同意“產能過剩”,現在需求這么強,經濟增長這么快,怎么會出現產能過剩呢?只有市場價格才能作為信號指導資源的分配,政府是不可能知道到底哪種產品或產能是否過剩的。比如說,幾年前說電力供應過剩,但是不到兩年,馬上就出現了電荒。
而恰恰在反映市場價格方面,CPI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哈繼銘表示,中國的政策制訂者在選擇貨幣和匯率政策時,一直將消費價格指數(CPI)的變化作為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但是,CPI存在著一系列嚴重不足。譬如,最終消費占GDP的比例偏低,因為,相當一部分經濟活動并未囊括在CPI指標的覆蓋范圍之中,而CPI對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尤其是國際原材料和能源價格反應卻不夠靈敏。
在哈繼銘看來,影響消費者行為的是消費者對未來價格變化的預期,而不是已經發生的價格變化,而CPI指標本身不具有前瞻性。所以,通貨膨脹不僅僅反映在CPI的上升中,還反映在其他價格指標的上漲中,反映在能源產品供應和運輸能力的持續短缺中。他說,政府認為這種短缺是過熱經濟的“瓶頸”,實際上它反映的是“隱性”通貨膨脹。哈繼銘一直認為,中國的實際通貨膨脹大大高于數據顯示的程度,表面看來,中國CPI增速低于許多其他國家,甚至低于實行通脹目標制度的經濟體所制定的通脹目標,實際上,表面較低的CPI增速掩蓋了深層的通貨膨脹壓力。
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大用說,“是否通脹,我既不是反派觀點,也不是正派觀點。這一個問題在宏觀經濟分析上面,已經形成了一個讓我感到很困惑的局面,感覺有些反應實際通脹的數據已經游離出我們的統計范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也表示,不包括房價的CPI不能反映居民真實感受到的物價水平,他因此認為目前通貨膨脹的壓力比較大。
低CPI助長經濟過熱?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指出,通貨膨脹本質上是一個貨幣問題,所以不論起因是什么,都表現為流動性過于充足,進而導致物價水平的上升。
在宋國青看來,導致貨幣多的原因之一為利率低,大家都想貸款,所以貸款需求就大。據報道,今年前五個月2.12萬億的新增貸款額已經達到了央行今年目標的85%。業內專家對本刊分析說,中國政府歷來以CPI指數漲跌作為衡量利率升降依據的現狀需要改變,因為現有參考CPI指數確定的利率水平偏低,目前實際利率水平是負的。
2006年4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第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進行總結時指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供應量偏高,信貸投放偏快,對外貿易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看來,目前11個行業產能過剩,中國的低效率投資泛濫及高房價都是低利率導致的結果。因此,2006年,政府在利率政策上應該有所作為。事實上,政府一直在限制銀行對過熱行業發放貸款,包括對房地產、鋼鐵、鋁、和水泥等領域的貸款,有關部門擔心這些領域的盲目擴張可能會加劇通貨膨脹,4月份將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提高了0.27個百分點至5.85%。
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對此頗為質疑,他指出,如果存款利率不動,單邊提高貸款利率,結果不知道是解決的問題多,還是引起的問題多。過低的存款利率,導致百姓強烈的儲蓄愿望轉化為對包括房地產及其他資產的需求,繼而推動資產價格。因此,CPI與資產價格虛高是密切關聯的。經濟學家張卓元也表示,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應重點關注的是資產價格泡沫,更甚于CPI本身。
對此,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提出警告說,中國極低的利率和居民對預防性儲蓄的強烈需求,其中隱含的風險,與上個世紀80年代的日本面臨的情形頗為相似。當時由于CPI增速不快,通脹率較為溫和,日本政府忽視了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將利率維持在低位。結果,居民將對儲蓄的需求轉化為對住房和金融資產的需求,泡沫迅速膨脹,而泡沫的最終破滅將日本經濟拖入了“失落的十年”。
此外,哈繼銘認為,眼下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依然維持在低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前期貨幣供給量增速過低的結果。隨著貨幣供給持續增長,貨幣寬松對消費物價的推動作用將在未來6個月持續顯現。
高盛(亞洲)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梁紅也表示,由于CPI增長將滯后貨幣供應12個月,未來一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還將逐漸上升。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郇麗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