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招三:信用卡透支曲線炒股
張先生兩口子乘著在金融公司工作的優勢,去年一直在用信用卡透支的方法投資基金和炒股票,結果收益竟達到10萬元。
利用公司的POS機,可以刷卡買基金,這一年他們一共辦了10張信用卡,透支額度都是最高的5萬元。張先生說,刷卡買基金有很多技巧,最好的辦法就是買貨幣市場基金。這種基金贖回周期最短,只要一個工作日,現金就能回到自己的賬戶,而買股票基金的贖回期至少要3天時間。用套出的這筆錢就可以直接投入股市了。等到50天的時候再把股票賣出,把錢還給銀行。
張先生的10張信用卡去年就是這樣刷來刷去,有的買基金有的買股票,不亦樂乎。
奇招四:銀行信貸炒股
中國股市從牛到熊、從熊到牛的大幅起落,讓股民付出了上萬億元的代價,卻仍沒有讓有關部門學會如何防范金融風險,從銀行掏錢、在股市賺錢的風險轉嫁游戲又重演。
內地傳媒對信貸資金違規入市手法起底的報道中指出,這是一場“集體的狂歡”。自去年牛市降臨之時,銀行分行對VIP個人客戶就提高了貸款額度,如政府機構或事業機構官員,局級可貸到80萬元,處級40萬,一般員工也可貸款20萬元到30萬元不等。這些貸款通過不限用途的綜合消費貸款項下以及房地產抵押貸款項下進行。而一些銀行的內部員工也可以輕松拿到貸款,工作幾年的老員工,隨便一個名目就能拿到幾十萬元,根本不管具體用途,多數挪作炒股。 不僅如此,有關系的機構客戶也能從該行獲得貸款。
奇招五:動用定存炒股
伴隨著股市的火爆,儲蓄存款增幅明顯減緩,2006年居民戶存款同比少增1125億元。近段時間在銀行營業部不難看到,許多儲戶排著長隊,手里攥著填好的銀行轉賬單和基金申購單。“這段時間,營業部傳統的儲蓄存款業務減少了許多,碰到新股和基金上市,每天接待的客戶起碼有一半以上是取錢去炒股票和買基金的。”一位銀行柜臺工作人員說。
“以前我把所有的錢都存在銀行,并且不少是定期。”在一家大型國企上班的張小姐自從去年8月底買了基金之后,就一直為基金收益的節節攀升而高興。當時,她花3萬元以每份1.02元申購的一只股票型基金,現在的收益率已達70%以上。“與其讓存款躺在銀行吃低利息,不如拿出一些來分享牛市的高收益。”張小姐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想法。
奇招六:溫州組團炒基金
在溫州申銀萬國證券營業部,其今年20多天來基金銷售額已高達2.5億元,而去年該營業部全年基金銷售額才3億元。營業部開戶大廳里人群川流不息,熱鬧如農貿市場,不少客戶還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完成開戶。有個人投資者一擲1000萬元購買近期發行的嘉實基金,而一次性認購一兩百萬元的人也不在少數。不少人還拉攏親友組團購買基金!甚至對基金一無所知的普通市民,也紛紛傾囊購買基金。
這家營業部的大會議室已臨時改成了基金大戶室,供首次投資100萬元以上的基金客戶專用,一些客戶擔心在大廳排隊耽誤買入基金的時機,集合親朋好友的資金組成“炒基團”進駐基金大戶室。
奇招七:做實業不如炒基金
一位女老板2005年在某銀行貸款時,按照銀行的要求將貸款的一部分拿出來認購基金,作為其獲得貸款的條件,無奈之下,她最終認購了一部分基金。
2006年中期,她發現手中的基金漲了不少,遠遠超過自己實業投資的收益率。連股票為何物都不知道的她便一口氣將自己在上海、杭州和溫州的五套住房抵押給銀行,獲得的500萬元貸款全部買了基金,結果在今年初的時候獲利近400萬元。
一位做工廠的老板,這兩年的原材料漲價讓他苦不堪言,實業確不好做。后來聽朋友說,最好買基金對沖一下風險,有專家幫你選股。有色金屬漲價的時候就買持有有色金屬股多的基金,只要看對行業就可以賺,風險也不會太大。
這位老板去年果真投資了部分資金到基金上,不俗的收益讓他今年的投資額增加到了2000多萬元。
奇招八:基金經理建倉保名次
在深圳,手握巨資的基金經理似乎也感受到資金泡沫的壓力。一位基金經理表示:我個人認為不少股票估值已嚴重偏高,成長性嚴重透支,但是近來每天從全國涌來的認購資金源源不斷,如果我不建倉就有可能在基金排名上落后,市場一跌我就必須進場一部分資金,但是又不敢進太多。
一旦這種資金涌入的勢頭減緩或停止,整個資金推動型的市場就可能迅速掉頭向下,到時候申購潮將變成贖回潮,那就是牛市里慘烈的“多殺多”,跌四五百點只是幾天的事。他表示,有些大基金現在已經有意控制建倉速度和業績,一方面是控制風險,一方面也是想讓投資者自動贖回,趁機給基金減減肥。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