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王新亞
這是中國人和“和諧社會”開始親密接觸的一年,這是“和諧社會”從理念走向實踐,從探索走向制度的一年……回首2006,“和諧社會”可謂中國政治生活中最熱的關鍵詞。這一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積極回應民生吁求,全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處處可見“動真格”:舊的政策中,一些隨著時間推移已不能滿足和諧社會要求的部分得到及時調整,國家讓利于民的舉措不斷;新出臺政策中,社會政策的比重空前加大,一些歷史遺留的空白被填補,百姓得到更多實惠;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諧因素也引起高度重視,國家屢出重拳治理相關領域。除舊布新,披荊斬棘,這一連串堅實的足跡正在指引出一條和諧之路,而我們可以想見,2007的中國仍將在這條光明之路上砥礪前行。
“除舊”意在調整收入分配秩序
也許很多人還記得一年前的新春伊始國家送出的“大紅包”:2006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正式實施,執行了25年的800元個稅起征點走進了歷史。為此,國家財政每年少收入280億元。
而這不過是國家調整收入分配秩序的一個序幕。長期以來,我國改革重在提高效率,在兼顧社會公平方面做得不夠,由此引起的收入差距拉大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社會問題之一。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和諧社會理論之后,調整收入分配秩序,縮小收入差距已成當務之急。顯然,一些舊的收入分配政策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迫切需要修訂,個人收入調節稅只是其中之一。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罕見地就收入問題專門召開會議,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問題。會議指出,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完善分配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有專家用“補低、擴中、調高”來概括中央調整收入分配秩序的部署。以“調高”為例:2006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些國有壟斷行業轉嫁改革成本,維持自身不正常的高收入、高福利的做法遭到了與會代表、委員的猛烈抨擊。隨后,國家加強了對這些國有壟斷行業收入的審計和調研。2006年11月29日,相關措施終于出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大對收入過高的行業、企業工資分配的調節力度,高收入壟斷行業工資浮動比例將由0.75下調至0.6以下。同時,中央企業被要求就收入問題進行自查,其員工收入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工資分配政策執行,出現問題將被嚴肅處理。可以說,國有壟斷行業不正常的高收入增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補低、擴中”有關的政策出臺則更為密集。繼取消農業稅后,各地陸續提高(主要針對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并不斷擴大城市居民低保范圍;將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由800元大幅提升至1600元,這些措施都有效提高了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與此同時,2006年7月初,以推進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重在建立公務員工資分配新機制為先導的新一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拉開了大幕。
舊的收入分配格局已經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穩步建立。2006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我國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是指收入分配結構,有序是指收入分配秩序。對關注調整收入分配秩序的人們而言,這是一份明確、穩妥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布新”讓和諧更直接、更全面
2006年,和諧社會理論在中國政治生活中開始走向全面實踐,專家認為,這是一次調整和定位政府職能的“社會新政”。由于我們過去在社會建設方面欠賬較多,新出臺的政策大多集中于社會政策領域,其中重點是欠賬最多、需求最迫切的農村地區的和諧社會建設。
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備受關注,它為千千萬萬個農村家庭送上了一份大禮:從2006年起,國家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為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到2007年,這一政策將惠及全國農村約1.6億中小學生,占全國近2億中小學生的80%。同時,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中央財政為此投入47.3億元,比上年增長7倍多。
城鄉之間的教育公平問題得到高度重視。2006年9月1日,新的義務教育法開始實施,它將不收學費雜費作為一條重要原則予以確立。法律同時明確,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2006年至2010年間,不含教職工工資,國家財政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這些舉措,無疑將減輕農民群眾的負擔,填補農村義務教育領域的投入空白。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國家對農民家庭“真金白銀”的投入表明,在重新承擔起農村社會事業責任的同時,國家更重視讓人民直接得益,這顯然能讓百姓切身感受到和諧社會的好處,由此激發的參與熱情將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動力之源。
除了物質方面的投入,國家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時也分外注意精神層面的和諧。2006年上半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和諧文化建設投下第一塊基石。下半年,十六屆六中全會又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觀點,并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
和諧社會也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2007年,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更全面的和諧社會。
消除不和諧因素不遺余力
應該看到,中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剛剛起步,我們不僅面臨許多社會政策領域的空白,還面臨著許多“攔路虎”:房地產、醫療、社會治安、生態環境等諸多領域的社會問題積弊已久、堆積如山,這些不和諧因素的存在使百姓對和諧社會建設的效果心存疑惑,同時也成了政府執政能力的試金石。我們欣喜地看到,2006年,中央在消除不和諧因素方面可謂不遺余力,治理舉措屢出重拳。
房地產的高價和暴利問題是擺在和諧社會建設面前最大的“攔路虎”。這一年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頻繁出臺。從“國六條”到“十五條”,再到“外資限炒令”,一時間,土地、信貸等房地產行業鏈條各個環節都一并收緊,可以說效果初顯。中央空前密集的調控舉措已經發出信號:今后的房地產政策仍將以收緊為主,以炒賣土地、拉高房價謀取暴利的行為將受到嚴厲監控,房地產業理性發展的時代有望來臨。
醫療領域的商業賄賂、藥價過高等問題近年來甚為百姓詬病。2006年,國家重拳打擊醫療領域的商業賄賂行為,人數相當多的涉案人員被司法處理,在醫藥界引起巨大震動。同時,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對藥品、醫療服務的價格監管列上了制度建設的日程表。目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具體方案尚在制定之中,它將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推廣、以社區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一起,三管齊下,構成中央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問題的組合手段。
作為老百姓的“養命錢”,我國2萬億元社保基金的監管漏洞曾讓眾多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在此背景下,2006年中央對上海社;鸢傅牟樘幙芍^大快人心,它所肇始的社保資金“大歸位”行動終于讓人們放下了壓在心頭的巨石。從收支兩條線制度的完善、各地社會保障監督委員會的建立,到《社;鸸芾項l例》和《社會保險法》加速立法,人們可以看出中央為社;鸫蛟臁氨kU箱”的決心。
2006年,我們需要記住的“和諧新政”還有很多,如《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出臺、高校自主招生的破冰、死刑案件核準權的上收、環境監管體制的完善等等,但是未能解決的社會和諧問題也還有不少。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解決中國的諸多社會問題,達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我們需要智慧和勇氣,更需要實力和時間。2007年,且讓我們積極參與“和諧新政”的實施,使之進一步加速和深入!
(摘自《半月談內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