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確定了2007年的“七大工作要點”。其中之一就是: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1月17日《中國青年報》消息)。
戶籍制度是我國身份制度存在的典型象征,正如著名的歷史學家梅因所言“迄今為止的人類進步運動,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為了迎接人人平等的契約社會的到來,我國需要打破以戶籍制度為特征的身份制度,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與任何變革都具有兩面性一樣,打破戶籍制度,并不必然帶來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契約運動,相反可能帶來無恥的掠奪、個人權利的淪喪。比如,以打破戶籍制度界限為名,取消農民基于身份對于集體財產特別是土地擁有的權利。
我沒有理由為戶籍制度辯護,但是戶籍制度僅僅是個現象而不是身份社會的總根源,而農民身份的不利特征,其實是由其他法律與政策規定的,某種程度上是由整個社會決定的,以為取消戶籍制度,公民間的平等就會一夜到達,是不現實的。
同時,我們必須明白契約社會并不排斥身份特征。契約社會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但是其本身并不排斥人們依據一定的身份獲得財產,比如以公司股東的身份獲得非此身份者不能獲得的財產。而我們發現,戶口已經如股東身份一樣,給予農民享受了占有農村集體財產的可能,農村戶口也意味著農村集體成員的身份,意味著其在農村集體中的某種財產權,如果將這樣的財產權隨著戶籍制度一起取消,那么對于農民來講并不公正,而對于我們所要建立的契約社會來講也是一種破壞。當前很多地方鼓勵城市周圍農轉非,其實看重的正是農民賴以活命的土地等集體中的財產。
戶口造成的社會二元對立及不公正是果,我們必須深入到社會的內部探求社會二元對立的真正根源。
來源:南方都市報;作者:鄒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