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五”時期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重點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培訓、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和勞動監察執法等工作的投入,形成與勞動保障工作目標任務相適應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渠道籌措資金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機制;安排財政性資金和政策性貸款,扶持技工學校和公共實訓基地和實習基地的建設;對符合條件的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的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提供補貼或獎勵。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對社會保障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在大力加強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和支出監督、全面落實企業和個人責任的基礎上,明確各級財政對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平衡的責任。“十一五”期間要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同時在促進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實行財稅、信貸等優惠政策。
(二)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及制度改革。有步驟地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和培訓工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強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再就業培訓和勞動力市場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建設,搞好城鄉統籌勞動保障示范區建設。實施社會保障服務管理能力建設工程,加強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中心建設和工傷預防與職業康復示范建設,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實施勞動保障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加強勞動保障監察能力建設,勞動爭議處理能力建設,搞好“金保工程”二期建設和勞動保障系統工作人員業務培訓工作。通過重大項目的實施,促進勞動保障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能力的提升。
(三)加強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按照“完整、正確、統一、及時、安全”的建設要求,大力加強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強化勞動保障信息化綜合管理,提高整體信息化水平,全面促進就業服務、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社會保險、勞動關系、勞動保障監察等各項勞動保障業務的信息化。進一步發揮全國信息網絡的作用,實現各項勞動保障業務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調辦理,以及對跨地區業務協作的支持。應用信息技術深化勞動保障統計制度改革,建立就業監測和失業預警體系、薪酬調查系統和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應用系統,形成包括規劃預測、統計分析、監測預警等在內的多層次科學決策支持體系。
(四)加強勞動保障科學技術研究。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為勞動保障事業發展提供系統的理論指導和科技支撐。加快勞動保障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加強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激勵科研人員勇于開拓、不斷創新、多出成果;大力推廣應用科研成果,促進決策、管理、服務科學化。
(五)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展交流合作渠道,爭取技術合作項目,為借鑒國際經驗深化勞動保障領域改革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鞏固和加強與國際勞工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等國際勞工標準的制訂,適時批準適合我國國情的國際勞工公約,擴大在國際勞工領域的影響。
(六)加強勞動保障事業宣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加大勞動保障宣傳工作力度,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廣泛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政策,動員全社會關心、理解和支持勞動保障事業,引導人民群眾更新就業觀念,強化參保意識,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加強我國勞動保障經驗和成就的對外宣傳,不斷擴大對外影響。強化宣傳職能,加大宣傳投入,不斷提高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營造有利于促進勞動保障事業健康發展的輿論環境。
(七)加強勞動保障系統能力建設。健全和規范公共就業服務、社會保險經辦、勞動保障監察、勞動爭議處理等工作機構,加強街道(鄉鎮)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建設。進一步調整和理順勞動保障工作職能。推動勞動保障系統業務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加大投入力度,大規模培訓各級各類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努力建設一支勤政、廉潔、務實、高效的勞動保障干部人才隊伍,為勞動保障事業發展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
[上一頁]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