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名稱的由來是清光緒3年(公元1877年),清廷招撫局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墾”壯“丁”,而將此地名為“墾丁”。
墾丁“國家公園”位于臺灣南端恒春半島之南側,三面環海,是島內唯一涵蓋陸地與海域的“國家公園”,也是臺灣本島唯一的熱帶區域。特殊的地形、豐饒的動植物及獨特的民情風俗,不僅是保育、研究、環境教育的自然博物館,更是民眾休閑旅游的怡情勝地。公園內精致而多變的美景,如南仁湖、龍鑾潭、大尖石山、及船帆石,使墾丁成為島內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國家公園”。
墾丁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溫暖、景致怡人且交通便利,每年都吸引約四百萬游客到此感受自然體驗,資源珍貴豐美。由于為熱帶性氣候,植物種類繁多,而且有許多具代表性,并需妥善照料的植物區。在如此豐富的植物環境中蘊育了墾丁多樣化的野生動物,如梅花鹿、臺灣獼猴、灰面鷲等,為墾丁的美景更添生氣。到此觀星、聽濤,善用園區步道系統、游客中心,擁有一趟知性、感性兼具的墾丁“國家公園”之旅。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于1986年,橫跨花蓮、南投及臺中,為全臺面積第二大“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巖峽谷景觀聞名。沿著立霧溪的峽谷風景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壁立千仞的峭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巖層和溪流等風光。
四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而成臺灣,慢慢降起的中央山脈表層巖層受到風化侵蝕作用而剝離,大理巖因而露出地表。這些大理巖受到立霧溪長期侵蝕下切作用與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形成幾乎垂直的U型峽谷。公園內巨峰林立,從清水到南湖大山頂,落差達3742米,造就了層次復雜的植物林相,并提供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空間。
瀑布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重要的景觀,從太魯閣口到文山間,瀑布相當多,最著名的要屬白楊瀑布、銀帶瀑布、長春瀑布、綠水瀑布等,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小流瀑。燕子口和九曲洞,是太魯閣峽谷最讓人心動的自然奇觀,也是峽谷最窄的兩段,臨溪側辟有人行步道供游客漫步欣賞。燕子口對岸大理石峭壁上可見到許多小洞穴,每當春夏之際,常有小雨燕和洋燕在峭壁間穿梭鳴唱,或在洞穴內筑巢,故而得名燕子口。而九曲洞“如腸之回、如河之曲”的隧洞景觀,游客可沿回轉曲折的半明半暗路線欣賞峽谷風光。
此外,太魯閣牌樓是一中國味十足的小型牌樓,為留影紀念的熱門景點;長春祠則為紀念開筑中橫時所殉職人員,靜立蒼翠山谷中,飛瀑流泉穿瀉而下,構成色調諧和的風景畫。開路英雄永伴青山綠水,英靈堪慰。
[上一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