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四川省廣元市將舉辦2006中國·廣元國際女兒節暨國際鳳舟節。在此期間,廣元市將首次公開祭祀1200多年前出生于此的武則天。(《華西都市報》8月16日)
對于近年來各地節慶儀典的泛濫,公眾早已是見慣不驚了。對于廣元急切尋找歷史地標和文化代言者的心理,觀者固然保持一定程度的理解,可將武則天作為文化公祭儀典的主角,則頗可商榷。
對歷史先人和先賢的公祭,在我國的文明傳承中淵源流長,但這并不意味著被公祭的對象,可以信手拈來、或被鄉土與族群文化“拉郎配”。恰恰相反,我國歷史上的公祭儀典,無一不有著特定的文化淵源。規模較大的公祭儀典約可分為三類,以原始信仰為主導或是帶有宗教烙痕等價值取向的祭典,如祭天祭地祭神等,隨著社會文明的進化,此類祭典業基本已被現代文明所淘汰。以封建統治者對族裔先人的“王道化”、政治性祭典為代表,此類儀典更是早已被歷史摒棄,成為風化的帝制遺容。傳承最為久遠,并在近些年再度繁盛的祭典形式,則是寓含對先賢和文明敬悼、追慕之意的人文型祭典,比如傳襲了數千年的祭炎帝、祭黃帝、祭孔等。
很顯然,廣元所要公開祭典的武則天,更多是一個帶有濃郁政治色彩的歷史人物。從文化世俗的角度看,她和她演繹的歷史有著一定“傳奇性”,但涉及到具有歷史認知和文化導向作用的公開祭典,則顯然不可以“傳奇”或歷史娛樂化作為賣點。
如果武則天可以被大張旗鼓地公祭,那么,和她一樣可以有著“歷史名人”的身份能享公祭大禮的封建帝王,將不知有多少。他們的祖裔和出生地遍布海內,各地是否都可以對這些“豐厚”資源廣加利用?如是,煙熏繚繞的帝王“陰風”只會令當代文明蒙昧和迷茫。
必須注意的是,以祭典、節慶、歷史遺跡開發為代表的文化傳統,在許多地方有被“山頭化”、濫俗化、逐利化、工具化的傾向,成了任人打扮、隨取隨用、招之即來的道具和木偶,目的異化成了手段,文化的尊嚴與價值,已隨之層層消解。(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