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東四街道羅家社區的居民羅蘊輝,在東四街道開展的市民公益英語大課堂中學習成績突出受到了表彰。年近六旬的老人為什么還要學英語呢?
羅蘊輝說:“我們可以為外國朋友指路啊,展示北京市民的友好和熱情。”而為了方便外國友人的出行,北京的英文路標也有了規范的英文標示。
類似“WangfujingDajie”這樣的英文路名已消失在北京街頭。
市民學外語已成樂趣
許多社區居民從外語基礎為零起步,從不會到會,從不敢說到敢說,現在已經能夠進行基本英語口語對話、唱英文歌曲等。社區還挖掘以胡同文化為代表的老北京傳統文化內涵,將傳統文化與英語學習相結合,先后編排了英語會話情景劇,如英語小品《抖空竹》、《二十四式太極拳場景英語會話》以及介紹北京名勝古跡、北京小吃等的英語解說詞。
據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介紹,目前北京市共建立了701個社區外語培訓點、433個社區外語角,每年開展的學外語活動超過4萬次,涵蓋多語種的外語學習講座已累計吸引聽眾100多萬人次。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學外語人口發展到500萬,占常住人口總人數的35%。
東四街道工委書記袁燕生說,將奧林匹克人文理念融入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為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涉外語言文化氛圍。“不過,我們并不是僅僅以奧運會為目標,我們更注重奧運會后人的素質的不斷提高。”袁燕生說。
奧運會雖然結束了,但是羅蘊輝學習英語的勁頭卻沒有結束,他仍然堅持每天早起后朗讀幾個單詞,英語大課堂開講他也是第一個到達。“學英語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樂趣,奧運會結束了,但是會有更多的外國游客來咱們北京,仍然可以派上用場啊。”
窗口行業外語服務無障礙
“please go to the first floor to buy ticket.and please go to waittingroom to have rest.”(請您到一層售票大廳購買火車票,然后請您到候車室去休息。)北京西站客運員張珊正在對一名前來詢問的澳大利亞客人解答。
張珊說:“以前我們遇到外籍旅客還會比較緊張,但是通過奧運會前期的培訓,以及奧運期間的鍛煉,我們大部分人都能掌握簡單的英語,也積累了很多經驗。”
“我該去哪里候車”、“我該去哪里買票”,這本小冊子里收集了上千條旅客乘坐火車時可能提出的疑問,北京西站對1600名員工分批進行培訓,其中的佼佼者被安排在“和諧號”候車室為旅客服務。
除了交通行業外,北京民警也實現了語言溝通無障礙。在故宮附近執勤的警察劉文立,現在能夠用13種語言和外國游客進行基本對話。負責民警培訓工作的北京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劉少波說,北京警方于2001年啟動了一項為期7年的警察外語培訓規劃。北京市公安局要求所有40歲以下、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公務員都要會說300句以上的英語,其中,45歲以下民警和服務涉奧場所的民警還必須通過口語考試。“對警察的外語培訓包括公眾服務、交通管理、治安詢問、急救援助等方面。”
規范英文標識方便外國友人
在北京生活三年的德國留學生Joanes發現,北京大街上那些“幽默”的中式英文標識牌,如今很難再被發現了。“兩年前我的朋友第一次來北京,就鬧過笑話。”Joanes說,當他從標有WangfujingStreet的地鐵口出來時,卻看見街邊的指示牌上寫著WangfujingDajie,“他很緊張地打電話告訴我,王府井消失了!”
但是現在,這樣的笑話將不會發生。2005年底北京市成立了規范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領導小組,聘請了35名中外專家組成顧問團,對英語標識設置以及英語翻譯進行把關。2006年12月,北京市頒布了我國首部地方標準的《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對道路交通、旅游景區、商業場所、體育場館、公共文化設施、醫療衛生、環衛設施、地鐵公交、博物館等公共場所,實施雙語標識英語譯法規范。
除了規范英文標示牌,中餐食品的標準英文翻譯也在今年6月推出。新版《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將中國常見的兩千余個菜品、主食小吃、甜點、酒類的名字做了英文的翻譯。而對一些中國傳統食品則使用了漢語拼音命名的方法,如佛跳墻(Fotiao-qiang)、餃子(Jiaozi)等。競報記者何楊
奧運會讓昆曲煥發青春
從秘魯的國寶排簫到中國泉州的提線木偶,從原生態民歌到煥發著青春朝氣的古老昆曲,北京奧運會給我們留下的遠比我們想像得要多。
因為北京奧運會的緣故,來自世界各地民間的藝術形式都有機會來到北京演出,不僅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文化悠久的歷史,也為一些快要被人們淡忘的文化藝術形式帶來新的生機。
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昆曲歷史中,這一劇種幾經沉浮,幾度險些失傳。但是今天昆曲已經成為新時尚文化消費的代名詞。從5月份全本昆曲《長生殿》連唱四天,到改編昆曲《浮生六夢》在恭王府極富古韻的大戲樓唱響,昆曲在現代人的心中已經變得越來越年輕。難怪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張藝謀在歷史畫卷上特別展示了段昆曲。
在奧運重大文化演出季期間,來自全國56個民族的不同風格、不同時期、不同味道的情歌,比如蒙古族的呼麥和長調、苗族歌鼟(teng一聲)、侗族大歌、壯族嘹歌、羌族多聲部、藏戲等,都得以讓身在北京的觀眾有了近距離接觸。這其中不少民歌還被列入了國家級甚至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奧運會雖然結束了,但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留在很多人的記憶中。競報記者李特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