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北京東四街道六條社區居民在老北京胡同院內練習使用健身器材。東四六條社區被北京市體育局授予“北京市體育先進社區”稱號,在東城區體育局和辦事處的支持下,為六條社區家庭健身俱樂部的成員送去價值兩千元的健身器材,使大眾體育邁進胡同、步入家庭。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
10月26日,北京東四街道六條社區居民在老北京胡同院內練習使用健身器材。東四六條社區被北京市體育局授予“北京市體育先進社區”稱號,在東城區體育局和辦事處的支持下,為六條社區家庭健身俱樂部的成員送去價值兩千元的健身器材,使大眾體育邁進胡同、步入家庭。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
中新網8月28日電 美國《僑報》8月27日發表穆紫撰寫的時事評論文章說,發展大眾體育不僅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體現,也是中國法律的要求。從奧林匹克精神和遵守憲法的角度看,中國在本屆奧運會后首先要做的,應是實現從精英體育到大眾體育轉型。
文章摘錄如下:
同國內同胞一樣,旅居海外的筆者及其他華人也為中國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感到驕傲。但筆者同時認為,當圣火熄滅后,人們心中燃燒的激情也應降溫,冷靜思考一下被榮譽掩蓋的問題。
19世紀末,顧拜旦提出奧林匹克精神,目的是教育人,鍛煉人的性格,培養人的道德,發展古希臘人的理想——“美麗、健康”。為了將其變成現實,顧拜旦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念:“大眾參與”,即“地位最低下的公民”也該能“享受”這種精神。
我們目前正面對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大眾體育與精英體育的非對稱發展。與前輩相比,中國運動員們在物質待遇和訓練資源方面有了質的提高,再也不用擔心因經費緊張而影響訓練。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奪取金牌。為奪金付出的一切,體現了精英體育倡導的“更高、更快、更強”。精英體育大力發展的代價,就是對大眾體育的淡漠。我們看到,當中國運動員國際體育競賽中一次次拿回金牌的同時,國民體質特別是年輕人的體質卻越來越差。據廣州《南方都市報》透露,在中國,冠心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疾病的患病年齡提前了至少10年。
筆者認為,雖然近年來中國靠發行彩票等方式籌集資金,設置了不少公共體育器械供群眾鍛煉,但從人均擁有率和人均使用率來說,還無法滿足群眾的需要。而在筆者目前居住的堪培拉市,只要花費15澳元就可在水溫恒定、4條泳道的室內游泳館內鍛煉一周,還可享受免費桑拿和水浴按摩。此外,郊區還建有不少寬闊平整的草地球場,免費供孩子們打橄欖球或踢足球。雖然澳大利亞在本屆奧運會上只獲得14枚金牌,但從人均金牌擁有量(總人口僅2100萬),以及全民體育素質的角度說,稱澳大利亞是體育大國一點也不過分。
考慮到國情因素,我們不能茍求中國全民健身的硬件水平短期內有較大飛躍,但要盡可能加大用于大眾體育的投入。發展大眾體育不僅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體現,也是中國法律的要求。從奧林匹克精神和遵守憲法的角度看,中國在本屆奧運會后首先要做的,應是實現從精英體育到大眾體育轉型。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