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5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25日發表韋弦撰寫的文章說,奧運低谷效應雖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非定律。在考慮到中國具有13億人口、強大消費需求和投資增速較快、經濟規模較大這樣的特殊國情,這樣的規律不可能在中國應驗。
文章摘錄如下:
北京奧運閉幕之前,國際社會就開始關注奧運對中國的影響及奧運后中國的走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開始擔憂北京奧運會否給中國帶來“后遺癥”,出現所謂的“奧運低谷效應”。
所謂“奧運低谷效應”是指:奧運主辦城市為籌備奧運,進行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刺激了經濟增長,奧運后由于投資需求下降,場館設施閑置,相關產業下滑,經濟面臨放緩甚至衰退的危險。一些專家甚至認為“奧運低谷效應”是任何奧運會主辦城市難以擺脫的陰影。如何看待“奧運低谷效應”?中國能否打破奧運后主辦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慣例?
奧運低谷效應雖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非定律。在考慮到中國具有13億人口、強大消費需求和投資增速較快、經濟規模較大這樣的特殊國情,這樣的規律不可能在中國應驗。
“奧運低谷效應”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由投資下降導致的經濟增長波動。對于多數國家來說,投資不足一直是制約其經濟增長的主要障礙,但對于中國而言,向來擔心的是投資過度而不是不足,政府正千方百計抑制投資增速,單憑這點將使中國遠離“奧運低谷效應”。
此外,奧運低估效應還與舉辦國經濟總量相關。對于經濟總量比較大的國家,“奧運低谷效應”并不明顯。美國1996年奧運會、蘇聯1980年奧運會、德國1972年奧運會都沒有出現“奧運低谷效應”。
相對來說,那些受奧運會影響最大的,往往是主辦城市無論在人口還是經濟規模上都在該國占相當大比例的國家,漢城、東京、雅典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如漢城的人口占到韓國的近一半,因此漢城在奧運后經濟衰退就意味著韓國經濟衰退。
北京人口和GDP在全國分別只占1.4%和3.7%。根據北京奧組委計算,申辦成功后7年間,北京奧運會每年拉動北京經濟增長1至2個百分點,而分攤到整個中國,就只能拉動中國經濟每年增長0.3至0.4個百分點。北京奧運經濟對全國經濟拉動有限,則奧運后北京經濟如果放緩對全國經濟的影響也就有限。也就是說,即使出現“奧運低谷效應”也只能是北京經濟的低谷效應,而不是中國經濟的低谷效應。
其實,即使對于北京來說,奧運低谷效應也未必成立。奧運低谷效應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奧運后大量場館閑置,旅游、服務等相關產業出現下滑。這點在中國也根本不存在。
北京在建設奧運場館時就充分考慮到場館的賽后利用,許多場館都設在大學校園內,賽后直接供大學教學使用,而一些場館有意分布在北京各個城區,就是為了賽后方便普通市民使用。
此外,只要想想中國13億人口這個特殊的國情和巨大的消費需求就根本不用擔心奧運后任何一個場館會閑置,旅游業和服務業會下滑。每年黃金周期間,各個旅游景點人滿為患,北京的著名旅游景點更是年年超過最大接待量。
我們只要看看奧運門票銷售情況就更加堅信這點。在其他國家舉辦奧運時都擔心門票賣不出去,比賽時空座率過高,但一旦到了中國則變成了“一票難求”,所有場次、所有座位的票全部提前賣光。
不過,雖然奧運低估效應不會在中國發生,但中國目前經濟形勢的確很嚴峻:股市大幅跳水,樓市萎靡不振,通脹居高不下,外貿出口降低,沿海中小企業生存困難,經濟增速出現下降,調整壓力加大。
一方面奧運后遺癥不會在中國重演,另一方面奧運剛結束中國經濟形勢就十分嚴峻,這怎么解釋呢?其實,中國經濟目前形勢嚴峻主要還是內外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加所致,與奧運沒有直接關系。
從國際環境來看,美國次貸危機擴散、國際金融動蕩、國際油價和糧價高企、美元持續貶值,世界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各國經濟都出現調整跡象,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給中國造成的壓力和損失是前所未有的。
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30年,從理論上應該進入一個調整階段,而今年又恰逢雨雪凍災和百年不遇的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和經濟調整的雙重壓力導致國內經濟形勢嚴峻。
嚴峻的內外環境正好發生在奧運后,人們容易把經濟形勢的嚴峻歸咎于奧運后綜合癥,認為中國也出現了奧運低谷效應,其實是一種誤解。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更多是其內在經濟發展規律和外部經濟環境決定的,是與奧運脫鉤的。因此奧運后中國能否走出經濟困難時期,不取決于“奧運低谷效應”,而取決于中國能否搞好宏觀經濟調控和外部經濟環境能否根本好轉。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