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是本屆奧運會的宣傳口號,這個美麗的口號寄托著人類期望世界大同的理想主義情懷,以體育彌合沖突的奧林匹克追求。可現實遠非如此。真實的世界是一個被貧富差距、發展鴻溝、文化差異等因素撕裂的不同世界,夢想也各有不同。同床還異夢呢,何況這么大的世界。不說其他,許多奧運項目上就深烙著諸如階層、貧富、性別、族裔、膚色等差異的印記。
中國舉重隊此次創紀錄地奪得了7枚金牌(如果不是名額限制會拿更多),確立了世界舉壇的霸主地位,美麗、大方、帥氣的姑娘小伙們贏得了世界的掌聲。可從媒體報道中能夠發現,這些舉重冠軍大多出自貧窮家庭。比如龍清泉,來自湘西一個土家族小村落,小時曾靠撿礦泉水瓶賺錢,舉重時靠著別人資助生活費。比如廣州番禺農村的陳燮霞,9歲被體校選中時,為省2塊錢路費其父騎20公里單車把女兒送到體校,又瞞著家人借錢供女兒訓練。
因為舉重很累很辛苦,很難獲得商業贊助,職業前途又很狹窄(惟有奪冠才有出頭之日),所以很少有富家孩子愿意練舉重。而舉重技能對運動場所、器材、設施等物質資源的要求不高,所以許多窮孩子選擇了以舉重為業,把舉重當作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而富人更愿意參加高爾夫球、網球、賽車、滑雪、航海、賽艇、馬術之類能在大把燒錢中炫耀身份的體育運動,他們更多只是把運動當作一種業余消遣和休閑放松,不會當作職業。
這幾乎是一種普遍現象。科克利教授介紹了美國拳擊中的階層區隔。著名的拳擊運動推動者鄧迪說,任何擁有良好職業的人,都不可能為了掙一個美元而使自己的身體受到損傷。他的意思是,中上層的男子沒有理由需要通過參與像拳擊這樣的運動、使自己的身體受到損傷來獲得成功,這就是為何拳擊選手往往來自最低收入階層的原因。當法國社會學家瓦匡特問一位拳擊手,他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何改變時,他說:我希望我的出身能高貴一些,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在瓦匡特的訪談中,80%的拳擊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拳擊手:不,沒有拳擊手希望他們的兒子去練拳擊,那太苦了,實在是太苦了。對貧民窟里的非洲裔美國人來說,參與拳擊是提高其社會地位的最好途徑之一,盡管在職業拳擊中沒有幾個黑人拳擊手能過上舒服的日子。
而且,因為發展機會的不平等,年輕的非洲裔美國人更愿意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選擇那些能作為一項終身職業的運動;而白人男性傾向于發展其他職業目標,去上父母上過的常青藤大學,僅僅將運動當作業余愛好,他們擁有的資源讓他們玩得起。
奧運項目上不僅存在階層差異,還有性別差異。同是足球,男足和女足完全不一樣,就拿濫到不能再濫的中國男足來講,女足姑娘比他們強多了,可女足姑娘的工資尚不夠男足洗腳。因為男足比賽更有競爭性、對抗性和觀賞性,更能體現速度和力量,更能獲得政府投入和商業贊助,所以男人運動一般都比女人運動富。而且在教練、訓練、管理、體育醫學、市場運作和經營方面,男人比女人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還存在國家的差異。在富裕國家,運動員有著非常好的訓練條件和很昂貴的運動設備,而發展中國家則不一樣。比如阿富汗運動員的訓練場地就非常簡陋,參加田徑項目的兩名選手,只能在自己家所在的那個山頭找塊平地進行“熱身”。兩位伊拉克的賽艇運動員連比賽服都沒有,穿著自己的舊衣服在比賽;美麗的女運動員腳上穿的是一雙自己在舊貨市場上淘回來的跑鞋——這個場景感動了無數中國網友。
窮運動,富運動,真實的世界就是這么殘酷——可正因為世界如此不同,處處深烙著貧富差距印跡,所以奧林匹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理想追求才那樣的動人。我們來自不同的世界,有著不同的夢想,但今天站在同一個賽場上,我們就身處同一個世界追逐同一個夢想——追求參與快樂,追求更快更高,追求單純的運動愉悅。 (曹林)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