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4日電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在接受《學習時報》采訪時指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實質內涵是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一個中心問題是“和平崛起”與“文明復興”的關系。
第一,從當代中國的現實需要來看,所謂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來應對中國現代化所面臨的眾多難題和種種挑戰,在自主創新中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鄭必堅說,在中國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的進程中,面臨著三大挑戰,這就是:資源特別是能源短缺的挑戰,環境特別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解決這些問題,要靠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其中,最具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文明特點的,就是我們主張超越舊式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開創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而又使我們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人力資源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的嶄新的工業化道路。
鄭必堅強調,這就要求我們超越不合時宜的社會治理模式,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此應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進而在全社會逐步形成文明的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這還要求我們超越近代以來后興大國崛起的老路和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冷戰思維,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以此來促進世界和平和共同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來建設一個和諧世界。
鄭必堅表示,只有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真正做到以文明方式去應對中國現代化所面臨的種種挑戰。這也就是說,只有從當今時代要求出發的中華文明在自主創新中的復興,才是我們所理解的中華文明的復興。
第二,從中國同世界的關系來看,所謂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大國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鄭必堅指出,一部人類文明史告訴我們,一個真正強大的民族,總是由先進文化引領,具有較高文明程度的民族。今天,國際社會認同中國的“崛起”,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連續二十多年以平均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長快速發展;而國際社會有人擔心中國崛起會威脅別人,則既有出于意識形態偏見而把中國“妖魔化”的原因,也有我們自身文明建設不足引起的問題。這后一方面,即我們自身文明建設不足的問題,我認為也很值得深刻注意。這是因為,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是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匯的一個方面;與此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而使中華文明愈益向世界顯現其親和力、感召力,則是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匯的又一方面。這里當然包括眾多課題,不僅有狹義的文化、教育,還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以至治國理念、“戰略文化”,等等。
鄭必堅還專門提到了民族心態同中國迅速提高的國際地位是否適應的問題。鄭必堅說,進入二十一世紀,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新條件下,尤其在中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的新進程中,某些歷史遺留的不健康心態往往又經由種種不文明的舉止行為而被放大了。這些問題不僅會在市場競爭中影響我們的國際聲譽,在國際合作中影響我們的國家形象,而且很容易為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渲染“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提供口實。所以,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那就不僅要在世界樹立起“和平中國”的形象,而且要樹立起“文明中國”的形象,這已經是一項很迫切很實際的任務了。
第三,從中國自身的歷史發展來看,中國的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實現中國人一百多年來的強國夢,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鄭必堅說,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只是近代以來落伍了,并為此遭受了深重的屈辱和苦難。一百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做著強國富民之夢,其間歷盡艱辛和曲折,直到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大革命的勝利和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為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奠定了政治基礎。正如毛澤東在新中國誕生前夜所指出的那樣:“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明確指出:“新中國的成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開始了偉大的中國文明的復興。自從我們國家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更賦予這個復興以新的強大生機和活力。這個復興,不但將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而且將創造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這樣一種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鄭必堅表示,以上這兩大段所總結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人民“強國夢”逐步實現的進程,中國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進程,既不能是全盤西化的過程,也不能是復活舊學占統治地位的過程,而只能是在當代中國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而又大膽地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的過程,是一個中華文明在自主創新中實現復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