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留學基金首批簽約派出的優(yōu)秀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胡海巖,在日前舉行的教育部今年第14次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由衷地感謝國家留學基金給予的支持。
胡海巖說,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有過兩次留學經歷,第一次是1992至1994年,他被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到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作博士后;第二次是在1996年至1997年,由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美國杜克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
兩次出國留學,分別受中外不同的基金資助,對比起來,胡海巖感受可謂頗深,使他感受到不同國家留學基金制度的特點。他說,我國的留學基金制度和國外的學術基金會有共性之處,就是采取“個人申請、專家評審”制度,把最優(yōu)秀的申請者、最符合國家需求的申請者篩選出來,送到國外培養(yǎng)。洪堡基金會既有面向全世界青年學者的資助,也有面向德國公民的、尤其是剛剛獲得博士學位的青年學者到海外留學的資助。
胡海巖說,1994年從德國留學回國之后,他主要從事動力學與控制的研究,研究方向跟在德國時候的研究有一些變化,當時他也在思考如何能夠與國際上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學者開展一些合作。正好在這個時候,也就是1995年,國家教委選擇在江蘇和吉林試點,推行國家留學基金制度,他在江蘇經過嚴格評審,有幸成為第一批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的青年學者,他選擇前往美國杜克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因為那里有他這個領域國際上最享有盛譽的科學家。在美國期間,他周圍一些得到國家留學基金資助的學者,都感到建立國家留學基金制度是對過去我國公派留學制度的一個重大改革,是非常公平的。
胡海巖說,去美國之前,他和國家留學基金委簽了協(xié)議,這個協(xié)議不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意味著一種責任,感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不僅僅學成回國,而且留學期間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對得起國家。所以,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感覺自己比在德國留學時更加勤奮。他說,由于客觀上第二次留學基礎比較好,因此,比第一次留學的收獲更大,不僅為后來的學術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而且在美國結識了一批頂尖的科學家,從而和他們開展了比較密切的合作,這對自己后來取得的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王煥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