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投身其它行業的華人越來越多,經營領域有服裝批發、小商品批發、房地產、農場、建筑建材、電腦電話等,以及與華人日常生活相關的日用百貨店、超市、美容美發、網吧等。據估計,目前僅巴塞羅那地區,就有中餐館500-600家、大型倉儲式批發中心50余家、小商品商店1000余家、服裝批發300多家(其中170家在市區)。“現在除了楊梅和茭白需要從中國進口,其它華人喜食的蔬菜、水果都有當地華人農場提供,”一位僑領向記者介紹說。
華人聚集區見聞
記者此次在西班牙逗留的兩個地方是巴塞羅那和馬德里,也是旅西華人較為集中的兩個城市。華人在這兩座城市的分布情況相似,一部分在城區,另一部分在郊外,前者有商業區、批發街;后者多是工業區。
在首都馬德里市區,近十年華人的發展是從拉瓦皮埃斯(LAVAPIES)服裝批發區開始的,并逐步向南延伸,如今已拓展到城南的烏茲拉(USERA)地段。目前拉瓦皮埃斯周圍聚集了500多家華人服裝批發戶,此時正值春夏之際,商店里大多擺上了輕薄面料的服裝。華人在這里發展起來只用了10年的時間。華商協會副會長兼發言人陳英偉介紹說,1996年他和父親來到這里時,只有10來家華人店鋪。當時的店鋪“頂費”很低,“1999年時,買下一個店面80平方米加住房100平方米的的地方約合現在的23萬歐元。”“同樣的地方現在的價格已漲到100萬歐元。”
位于西班牙郊外的富恩拉夫拉達(FUENLABRADA)工業區是當地傳統的工業區,目前聚集了200多個華人倉儲式批發中心。這些華人企業都是西班牙華人企業聯合會(西華聯)的會員。第一個進入此地的華商企業是“遠東經貿集團”,時間是1991年。高起點、專業化、產業化、集團化是這些企業的奮斗發展目標,其中不乏成功者,受到當地政府和西班牙工商界的贊譽和重視。這里正在成為“南歐最大的中國貨源集散地之一”。
巴塞羅那的郊外工業批發區在巴達羅那(BADALONA)、圣塔·克魯瑪(SANTA COLOMA)還有瑪塔羅(MATARO)等衛星城市。巴達羅那工業工業區有150年的歷史,十多年前也屬于“后勁不足的城市。”“我們這里移民多,是一個沒有法律的城市,”當地市長曾自嘲地說。數年前,先后有1500多華人進駐,200多家車衣行,34家倉儲式批發中心,帶動了當地的業務發展,但同時也“擠走了不少當地人。”瑪塔羅距巴塞羅那40多公里,是以西班牙人為主的傳統制衣基地,目前也有40多戶華人車衣戶前來。
小商品批發中心的貨物應有盡有,衛生潔具、家紡用品、針織品、電器文具、玩具相框、化妝品、五金電線、廚房用品、禮品,無所不有,前來選貨的不少是在城里或城郊開“百元店”的老板。“百元店”就是日用百貨店,當時的西國貨幣是比塞塔,168比塞塔換1歐元。鄭曉宇先生的“中西批發中心”由兩大倉庫構成,一個2500平方米,另一個1500平方米,還有一個精品批發店。
巴達羅那和圣塔·克魯瑪之間有一個小城叫封都(FONDO),是華人較為集中的城市,在這里居住的華人以剛起步的為多,或車衣作坊,或給別人打工,周圍的各種華人商店、店鋪也應運而生。
記者來到這里時恰逢星期日。拉羅小廣場(PLAZA LALO)上聚集了很多華人,也有不少當地人在酒吧或露天椅上曬太陽。平日打工的華人只有在周日到這里來,敘家常、詢信息。如同馬德里的烏茲拉區段那樣,這里也是移民較多的地方,華人遭搶、遭劫的事情時有發生。華人之間也不時發生打斗、傷人之類的案件。安東尼奧(ANDONIO)老先生在這里生活了30多年。他說,與其他族群的人相比,他對華人的印象最好,他們“整天工作,不大惹事”。附近一家面包房的女店員也有同感。
在“蘭州拉面”小館,記者見到了一些“打工仔”。“這里很多人都是親戚、朋友或老鄉,大家經常聚一聚,有事相互幫忙,”店老板是個年輕人,餐館是靠朋友的錢開起來的。在一旁吃面的裘雄康今年40歲,來這里已經三年了,他目前在一家西班牙人的雞肉加工廠做工,每周五天工作,每天八小時。他的近期目標是存錢把老婆孩子接出來再說。孫月妹今年52歲,來西班牙已有四年,有一兒一女,都已成年。目前她和丈夫在西班牙人的水果加工廠打工,薪酬按小時計算,每小時4.15歐元,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大約10來個小時。
華鋪遭查為哪般
今年入春以來,西班牙巴塞羅那和馬德里兩地接連傳出華商店鋪被檢查的消息,其中一些店鋪或被勒令關門整頓、或被吊銷營業執照。這次大檢查涉及的華商店鋪有餐館、服裝批發店、貨行、私人診所等,一時間華人區內氣氛緊張。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