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呆壞賬
在業內看來,農行股改有兩大難題。一個是有關決策層把農行界定在“農村金融”體制框架內。
根據“十一五”規劃,農行改革將作為中國整個農村金融改革的一部分進行。銀監會負責監管國有商業銀行的監管一部主任閻慶民曾透露,農行的股改方案還在修訂中,其方案依然將作為農村金融整體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構架。
所以,業內認為,在由央行主導的農村金融總體改革方案出臺前,農行的股改方案很難正式啟動。
參與撰寫農行股改報告的一位人士向本刊透露,農行改革既要考慮與其他三家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基本要求相符,又要考慮到農行與農村金融體制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在,國家有時把農行當作商業銀行看待;有時又把農行當成了政策性銀行。這種經營目標的多重性,使得改革錯綜復雜。
另外一個難題就是財務重組難度大。在業界看來,農行改革進展緩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包袱巨大。據推算,農行財務重組需注資700億美元,這超過其他三大行的總注資規模。
從銀監會的相關數據來看,2005年,農行不良貸款高達7400億元,不良貸款占比達26.17%,居四大行之首。因此業界普遍認為,如果按目前農行希望的,由國家一次性彌補歷年的損失,補足資本金,完成財務重組,那造成的結果就是最差的銀行獲得的最多。
此外,在農行的年報中,一些基本的統計口徑仍然模糊不清,比如何為政策性虧損?政策性業務在農行到底占多大的比重?農行在商業貸款與政策性貸款的劃分上的模糊態度,正遭遇越來越多的非議。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農行這樣做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注資,進而將一般商業行為產生的不良貸款當做政策性虧損沖銷掉。鐘偉對本刊記者表示:“這些東西是要分清楚的,沒有完整的財務報表,農行改革只能遙遙無期。”
因為信息披露的不完整,農行公布的年報數據的真實性也令人質疑。農行自2001年以來公布的不良貸款總額,大體均在7000億元上下波動。業界一直流傳農行存在著關于不良貸款的“第二套數據”,而真實的數字究竟是多少仍不得而知。
在這期間,農行的貸款總額卻在不斷增大,從2002年初到2005年9月,農行的貸款增加了11400多億元,居四大銀行之首。貸款的增加讓農行換來了不良貸款率的暫時下降,但這樣的技巧卻掩飾不了其中隱藏的風險。有業內人士評論說,農行計算利潤可謂“獨樹一幟”,羅列經營利潤、營業利潤、凈利潤、稅后利潤等各種概念,力圖展示農行近年來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形象,但從未交待所謂經營利潤的含義和構成,而事實上這也并非會計制度里通用術語。
央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稱,對于農行來說,首當其沖的仍然是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披露問題,其次是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較為科學和嚴格的劃斷,最后才能考慮如何以商業銀行的要求來探討財務重組和綜合改革的可能性。
盡管高層曾多次表示,銀行改革需要花錢買機制。但是,農行巨大的債務還是令匯金公司猶豫。此外,匯金公司也擔心農行如此龐大的體量不利于引入戰略投資者,更何況農行資產與體制狀況如此復雜。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郇麗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