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萬里遙
記錄片的制片人比爾·莫亞(Bill Moyers)曾經擔任約翰遜總統的特別助理。一九六五年,他陪同約翰遜,從華盛頓趕赴紐約愛麗絲島,簽署了一部歷史性的移民改革法案,革除了華人移民在美國受到的禁錮。
因為看到太多影視作品將少數族裔移民在美國的經歷簡單描述成一部帶有哀傷色彩的浪漫史,莫亞決意要拍出一部反映移民真實狀況的紀錄片,隨后才有了他的《美國化之路--華人的經歷》。
莫亞將華人來美的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十九世紀中期--一八八二年排華法案時期;第二階段:一八八二年--二戰之前;第三階段:二戰之后。
十九世紀中期至一八八二年,大批中國廣東人因為戰亂和饑荒跑到美國來淘金,希望在美國賺到錢后衣錦還鄉。這些人從來沒有想把美國當成自己的家。然而,當掘金潮退去,這些“花國”來的移民眼看著自己同當地白人社會格格不入,自己同家人的感情紐帶又受到大洋的阻礙,單是回家的路費就足以令他們望而生畏……種種矛盾重壓之下,他們抱成一團,退居到城市的角落中,開始從事做飯、洗衣這種以前只有女人才做的工作。
即便華人采取順從姿態,并且為美國西部鐵路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美國各地反華浪潮還是此起彼伏。在此期間,同樣是移民出身的Denis Kearney成了所有反華運動的領袖。他出面號召美國人將這些“杏仁眼的賤貨(almond-eyed lepers)”趕出美國。當時,反對華裔勞工的呼聲是如此之高,以致于變成了當時總統競選的全國性議題,這最終導致國會在一八八二通過“排除華人法案” (Chinese Exclusion Act)。
正如一位華人歷史學家L. Ling-chi Wang形容的,在排華法案之前,只有妓女、麻風病人和白癡不能移民美國,但其后,從一八八二年開始,國會將華人同這些人列在了一起。
一八八二年至二戰之前,是華人在美國最動蕩、最艱難的時期。針對華人的襲擊、燒殺和搶劫層出不窮。再加上當時極少有華人女性漂洋過海,華人人口急劇下降。一度,華人在美國處于“絕跡”的邊緣。
好在當時華人還有一個為自己爭取利益的途徑——法庭。那個時期,華人移民先后向法庭提交了一萬多份訴狀,要求保護自己的權益。后來,一名二十二歲、在舊金山出生的華人廚子Wong Kim Ark向法庭提出訴狀,要求政府承認自己是美國公民。這個案子一直上訴到了最高法院,最終,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們作出了一個歷史性的判決——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字面上怎么說就是什么意思,一個在美國出生的人就是美國人。
最高法院的這一判決,終于讓華人有了成為公民的權利。一九○六年,舊金山大地震燒毀了當地移民局所有的記錄,這令當地華人有了“翻身”的機會。地震過后,他們紛紛聲稱自己是在美國出生的,是美國公民。
當這些人被作為美國公民對待時,他們也就有了可以把家人接到美國來的權利。盡管許多人在中國已經沒有親人,但這不妨礙家鄉人借助他們的這種權利移民來美國。因此,也就有了華人移民史上著名的“紙兒子”現象。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